營養學/維生素B12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學》 >> 維生素 >> 維生素B12
臨床營養學

臨床營養學目錄

5.11.1 結構與性質

維生素B12(VB12)為鈷胺素(Cobalamin)類化合物,他的分子中有4個還原性吡咯環聯結在一起,這種構叫做咕啉,他與核苷酸二甲基苯異咪唑)及核糖相聯,另一方面與D-1-氨基-2-丙醇相連,鈷與核苷酸之N相偶聯(圖5-31)。化學上稱氰鈷胺素為維生素B12,除CN後稱鈷胺至少。CN可為其他基團代替,成為不同類型的鈷胺素。一般稱對哺乳類有生理作用的為鈷胺素,稱對哺乳類及微生物都有作用的為維生素B12。本文中維生素B12泛稱此類物。

氰鈷胺至少自然界很少,為人工合成產品,可從其他類型轉換而來。他是紅色結晶,其活力為重金屬及氧化還原劑所破壞,但在短期高壓消毒(12℃)不被破壞,能溶解在1:80水中,溶液為中性,在PH4.5~5時最穩定。

輔酶B12(即5『-脫氧腺鉗鈷胺素)(圖5-32)及甲基B12甲基鈷胺素)為哺乳類(人類)組織中最主要的輔酶形式。前者在粒線體內,後者在胞漿內,為合成蛋氨酸所必需者。它們對光不穩定,光解後形成水鈷胺素。在氰存在下變成氰鈷胺素,維生素B12、B12a、B12b、B12c都可治療維生素B12的缺乏。

氰鈷胺素分子式(CN可以其他基團代替)


圖5-31 氰鈷胺素分子式(CN可以其他基團代替)

輔酶B12分子式


圖5-32 輔酶B 12分子式

5.11.2 代謝

食物中維生素B12蛋白質結合,在胃酸與胃蛋白酶作用下釋放出來,又與胃中R蛋白結合,在PH2與8情況下,維生素B12與R蛋白親和力要比與內因子(Intrinsicfactor,IF)的親和力分別大50與3倍。因此,維生素B12不能從與R蛋白結合轉至IF結合。在小腸中維生素B12-R複合物分解,在10min內維生素B12轉移與IF結合。在小腸中維生素B12與IF結合。R蛋白不但在胃中有,唾液膽汁及其他人體液中也有。IF與胃粘膜壁細胞內質網系統相聯繫,維生素B12-IF對蛋白酶很穩定。有及豬的每gIF可結合30μg維生素12進入腸細胞內,在細胞表面游離的IF又可與維生素B12結合。但有人認為IF也進入細胞內。

維生素B12從腸細胞排出到門靜脈血漿結合蛋白結合。人血漿中有三種維生素B12運輸蛋ⅠⅡⅢ(即transcobalaminⅠ、Ⅱ、Ⅲ;TCⅠ、TCⅡ、TCⅢ)。TCⅠ即血漿R蛋白,血漿中80~100%的維生素B12與之結合。TCⅡ在肝中合成,1molTCⅡ與1mol維生素B12或其類似物相結合,血漿中只有10~20%的維生素B12與之結合,它的主要作用是將維生素B12從腸運輸至其他組織,如肝、腎、能髓、紅細胞胎盤等。在這些靶組織上有他的受點,將TCⅡ-維生素B12包入,在溶酶體內將其分解,但有人認為分解的場所為溶酶體膜或胞漿內。

TCⅠ及TCⅢ的功用可能一方面保護維生素B12不為細菌所用,另一方面可能將維生素B12類似物如類咕啉及鈷胺醯胺從水消化道及體內清除出去。在體內清除是將TCⅠ(或TCⅢ)-維生素B12類似物的複合體進入到肝細胞的溶酶體內將其分解,然後維生素B12類似物由肝排出至膽汁中,其再吸收可能性不大,因IF與維生素B12類似物結合能力比較弱。

維生素B12消化吸收與運輸,需要多種因至少參加,因此較易發生維生素B12缺乏。①從食物中攝取量不夠,尤其長期素食者維生素B12很容易缺乏;②胃酸過少,不能分解食物中蛋白-維生素B12複合體;③胃切除太多,沒有足夠胃粘膜產生足夠的IF;④胰蛋白酶量不足以分解R蛋白-維生素B12複合體,以致IF與維生素B12結合減少;⑤迴腸疾病,IF-維生素B12複合體的受體減少,影響吸收;及⑥TCⅡ運輸蛋白缺乏,影響體內運輸。

5.11.3 生理功能

1)在人及哺乳動物中有二種生化反應需要維生素B12作為輔酶。

(1)甲基丙二酸琥珀酸的異構作用

Gpasl8xc.jpg


這一反應為可逆的,由甲基丙二酸CoA變位酶催化,其輔酶為輔酶B12,使分子內部重新排列。甲基丙二酸-CoA,可從丙酸異亮氨酸纈氨酸而來。甲基丙二酸變為琥珀酸CoA後,可進入到代謝途徑。維生素B12缺乏者,尿中甲基丙二酸排出量增多。

(2)高半胱氨酸甲基化變成甲硫氨酸(蛋氨酸) 高半胱氨酸在N5-CH3THFA及高半胱氨酸甲基轉移酶作用下,接受甲基變成蛋氨酸。在這個酶系統中,甲基B12為輔助因子,還需要δ腺甘蛋氨酸及NADH。甲基從5N-甲基THFA轉移至維生素B12,再轉移至高半胱氨酸上而奕為甲硫氨酸。

2)維生素B12缺乏症與生化功能的關係 維生素B12缺乏並不是為巨紅細胞貧血神經系統的疾患。神經系統的症状,起初為隱性的,先由周圍神經開始,手指有刺痛感,後發展至脊柱後側及大腦,記憶力右減退,易激動,嗅味覺不正常,運動也不正常等等。其主要原因為神經脫髓鞘。這個作用與已知的生化功能尚無明確的聯繫。

維生素B12缺乏的另一症象為巨紅細胞型分血。缺乏維生素B12的貧血與缺乏葉酸者是一樣的。現在用「甲基THFA陷阱」假說來解釋,在高半胱氨酸轉變為蛋氨酸的反應中,N5-甲基THFA,將甲基轉移出去,變成THFA,這個反應需要維生素B12參加,如果維生素B12缺乏,這個反應不能進行,N5-CH3THFA不能轉變為THFA,而且N5-CH3THFA為體內THFA的主要儲存形式,所以導致葉酸(THFA)功能性的缺乏,不能形成其他THFA衍生物以攜帶1-C基團,而影響體的一些代謝,如嘌呤及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及組氨酸的代謝等。

維生素B12缺乏時的生化上變化也證實了「甲基THFA陷阱」假說,①惡性貧血而消化道無疾患,葉酸攝取量正常的病人,血漿N5-CH3THFA水平高,可用維生素B12來糾正;②維生素B12缺乏病人血清中N5-CH3THFA清除率慢,而其他葉酸衍生物清除速率快,以上兩點都說明缺乏維生素B12,N5-CH3THFA轉變為THFA的反應不能順利進行;③維生素B12缺乏病人,給予大劑量組氨酸後,尿中亞胺甲基谷氨酸排出量比正常者要多,這是由於亞胺基THFA的合成受阻而影響組氨酸代謝,所以其中間代謝產物從尿中排出;④尿中5-氨基咪唑-4-甲醯胺,維生素B12缺乏病人增多,他是合成次黃嘌呤核苷酸的中間產物,需要進一步甲醯化才能變成次黃嘌呤,維生素B12缺乏,THFA減少,不能進行甲醯化,所以上述變化與葉酸缺乏是一致的。

5.11.4 來源

植物性食品中維生素B12含量甚少,豆類根瘤菌可合成一些。肉及乳中較多,人結腸中的微生物可以合成維生素B12,但不能吸收,在糞便中排出。素食者可能從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及水中獲得一些。食物中維生素B12主要為輔酶B12或甲基B12,而且與蛋白質相結合,對熱穩定,在鹼性中不穩定,在維生素C存在於也不穩定。牛乳巴氏消毒法損失7%,煮2~5min損失30%,119~129℃消毒13min損失77%,但快速消毒(143℃)僅損失10%。

5.11.5 需要量

維生素B12體內儲存量為1~10ng,其中50~90%存於肝內。輔酶B12為主要儲存形式,甲基B12為運輸形式。體內儲存的維生素B12,可維持不攝取維生素b 12者的健康達3~6年久。

最低需要量為維持正常機體的正常功能的必須的外源攝入量。維生素B12最低需要量為0.1μg.d-1

最低需要量(單位.d-1)=(體內可利用的儲存量)/停止攝取後到發生缺乏的時間)(日),

美國供應量,成人、兒童、孕婦分別為3、2、4μg(估計食物中維生素B12有50%被吸收),FAO提出供應量成人為2μg,1~3歲μg,4~9歲μg,10歲以上2μg,孕婦3~4μg,乳母2.5μg,嬰兒(人工餵養)0.3μg。

參看

32 葉酸 | 維生素C 32
關於「營養學/維生素B12」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