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碟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苦碟子
Kǔ Dié Zi
苦碟子
別名 苦蕒菜、滿天星
功效作用 止痛。用於頭痛牙痛,胃腸痛及中小手術後疼痛。
英文名 Herb of Sowthistleleaf Ixeris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別名】苦蕒菜

【來源】菊科野苦蕒屬植物抱莖苦蕒菜Ixeris sonchifolia (Bunge) Hance,以全草入藥。5~6月間開花時採收全草,晒乾。

性味歸經】苦、辛,平。

【功能主治】止痛。用於頭痛牙痛,胃腸痛及中小手術後疼痛。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0.4~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各家論述】

1.《內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膿。治闌尾炎腸炎痢疾,瘡癰腫,吐血,衄(nv四聲)血。

2.止痛。治頭痛,牙痛,胸痛,胃、腹痛外傷疼痛以及中、小手術後疼痛。

【採收和儲藏】5-7月間採收,洗淨,晒乾或鮮用。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和華東。

【動植物形態】抱莖苦蕒菜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無毛。根粗壯而垂直。莖直立。基生葉多數,長圓形,長3.5-8cm,寬1-2cm,先羰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成柄,邊緣具鋸齒或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生葉較小,卵狀長圓形,長2.5-6cm,寬0.7-1.5cm,先端急尖,基部耳形或戟形抱莖,全緣或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長5-6mm,外層總苞片5,極小,內層總苞片8,披針形,長約5mm;舌狀花黃色,長7-8mm,先端栽形,5齒裂。瘦果黑色,紡錘形,長2-3mm,有細條紋及粒狀小刺,喙長約0.5mm,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 本品長短不一。根呈倒圓錐形,具少數分枝。莖呈細長圓柱形,上部具分枝,直徑1.5-4mm,表面綠以、深綠色至黃棕色,有縱棱,無毛,節明顯;質較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尖飛出,斷面略呈纖維性,外圈黃綠色,髓部呈白色。葉互生,多皺經空、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卵狀長圓形,長2-5cm,寬0.5-2cm。先端急尖,基部耳狀狀抱莖。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片2層。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枚,柱頭2裂,子房上端具多數絲狀白色冠毛。瘦果,黑色,類紡錘形。氣微,味微甘苦。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呈類圓形,邊緣呈微波狀。表皮細胞1列,細胞類言形或長方形,外表具角質層。下表皮有1-2列細胞,切微延長,類圓表;皮層較窄,有2-3列薄壁細胞組成,內含葉綠素內皮層細胞1列,凱氏點明顯,細胞較大,類扁長方形。維管束外韌型,斷續排列成環,韌皮部新月形,細胞細小,呈不規則形。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木纖維、木線粗成,導管大小不等,多單個呈徑向排列。木纖維眾多,排成較厚的環帶。髓部寬廣,細胞壁微木化,向內細胞較大,稍老的莖有髓腔

粉末特徵:呈灰綠色。①冠毛斷片甚多,直徑約10μm,呈疏鋸齒分枝狀。②花粉粒隨處可見,類圓形,萌發孔5-6,表面具剌狀凸起,直徑16.8-22.4μm。③木纖維碎片易見,單個散在或2至多個成束,直徑約14-23μm。④花冠碎片易見,表皮細胞呈乳關關突起。⑤丁字毛多見,但多不完整。⑥葉表皮氣孔不等式。莖表皮氣孔可風險中衛細胞類扁長方形。⑦梯紋導管或螺蚊導管碎片多見,單個或2-3列存在,直徑約16-30μm。

【性味】味苦;辛;腥

中藥化學鑒定】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液35ml,浸漬30min,迴流加熱30min,趁熱濾過,濾液在水浴上蒸干,殘渣加水10ml,煮沸,趁熱濾過,濾液用石油醚(60-90℃)適量除去色素,水液再用乙酸乙酯10ml提取,提取液置水浴上蒸干,殘渣用95%乙醇6ml溶解,供下述試驗:①取乙醇提取液1ml,加少量鎂粉,加工廠濃鹽酸5滴,沸水浴上加熱3min,溶液由黃變到橙色。(檢查黃酮類成分)②取乙醇提取液,用毛細管點於濾紙上,在紫外燈下觀察顯灰藍色熒光,點加3%碳酸鈉溶液後,斑點顯黃色,在紫外燈下觀察,顯亮黃色熒光。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抱莖苦蕒菜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研末。外用:適量,水煎熏洗;或研末調敷衍;或搗敷。  

植物.苦碟子

苦蝶子屬於菊科多年生草本,也叫苦蕒菜、苦菜、涼麻、鵝食等。過去苦碟子為田間野草,不為人們所重視。即使有人採集也是做雞、豬飼料用。近年來,由於人們追求綠野食品,發現苦碟子嫩根及葉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癰、利濕等功效,又可炒食,也可做湯。尤其洗淨蘸醬生食,清脆微苦,爽口宜人,飯店酒家常以「大豐收」拼涼盤,供食客享用。苦碟子生於山野、田間、路旁,分布很廣,近年有人工栽培。

【植物學特徵】 植株高30—80厘米。全株無毛。基生葉多個,矩圓形,長3.5-8厘米,寬1—2厘米,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長成柄,邊緣有鋸齒或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生葉較小,卵狀矩圓形,無柄。莖生葉花期枯萎。花為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有細花梗;總苞長7—8毫米,外層總苞片小,長約1毫米。兩性花,花冠黃色,舌狀花瓣,長7—9毫米。瘦果,黑褐色,長橢圓形,有棱,果長l一2毫米,冠毛白色。 苦碟子有圓葉種,葉矩圓形,葉片較大,葉緣有稀疏淺鋸齒;花葉種,披針形,葉片窄,葉緣缺刻較深,近全裂。 苦碟子適應性強,抗性也強,耐低溫。早春氣溫5-10℃,開始萌發,是較早上市的野菜品種。

【苦碟子的採收】

①掰葉採收。為了延長生長期,延長市場供應期,大多採用掰葉採收。即每隔5-7天掰外葉數片,保留足夠生長的內葉和心葉。

②一次性全株採收。春天,苦碟子葉片長到5-7厘米時,植株吳呈鮮嫩狀態,即可將全株挖出上市。再行整地播種。

③溫室採收。近年苦碟子溫室大棚栽培較多。為了在新年、春節高價期上市,可在大棚內用調光控溫方法,抑制苦碟子生長,待到新年、春節上市,可成倍增加收入。

關於「苦碟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