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楤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紅楤木
Hónɡ Sǒnɡ Mù
別名 棘莖楤木、紅老虎刺、鳥不踏、紅刺筒、紅鳥不宿、紅毛刺桐、紅鳥不踏刺、紅射桐、虎椒刺、千枚針、紅葉大貓刺、紅葉雨傘刺、紅刺黨、紅刺桐、刺莖楤木
功效作用 祛風除溫,行氣活血消腫解毒。治風濕痹痛,潰瘍病跌打損傷癰疽
英文名 Root-bark of Spinystem Aralia
始載於 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紅楤木

【拼音名】 Hónɡ Sǒnɡ Mù

【別名】 棘莖楤木

【來源】 五加紅楤木Aralia echinocaulis Hand.-Mazz.,以入藥。

【生境分布】 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廣西。

【性味】 微苦,溫。

【功效與作用】 活血破瘀,祛風行氣清熱解毒。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骨髓炎癰疽風濕痹痛,骨痛

【用法用量】 0.5~2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紅楤木

【出處】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拼音名】 Hónɡ Sǒnɡ Mù

【別名】 紅老虎刺、鳥不踏、紅刺筒、紅鳥不宿(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紅毛刺桐、紅鳥不踏刺、紅射桐、虎椒刺、千枚針、紅葉大貓刺、紅葉雨傘刺、紅刺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刺莖楤木根皮。根全年可采,掘起,洗淨,剝取根皮或切片,晒乾備用。

【原形態】 小喬木,高約3米。分枝密生細直的刺。2回羽狀複葉,長30~60厘米,小葉5~7片,基部另有小葉1對;小葉膜質至紙質,卵狀矩圓形至撞針形,長4~11.5厘米,寬2~2.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側生小葉基部歪斜,邊緣疏生細鋸齒,下面帶粉白色,無柄或有短柄。傘形花序集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花小,白色,花序及柄上均有紅棕色毛;萼5齒,三角狀卵形;花瓣5,卵狀矩圓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5,分離。果球形,5枝,直徑2~3毫米,有5個反折的宿存花柱。

【生境分布】 生於山溝,林緣及山坡土壤較濕潤的地方,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微苦。"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溫,味微苦。"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溫,行氣活血消腫解毒。治風濕痹痛,潰瘍病,跌打損傷,癰疽。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活血破瘀,祛風行氣,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骨折,婦女敗血,骨髓炎,癰疽,狂犬咬傷,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紅楤木根二兩。加豬前蹄一隻,煮熟,沖黃酒,吃肉和湯。

②治潰瘍病:紅楤木根二至三兩,長梗南五味子藤(紅木香),烏藥枳殼甘草各三錢。水煎服。

③治外傷血腫:紅楤木鮮根皮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傷處。

④治跌打損傷,風濕痛,神經痛:紅楤木根、紅茴香報、細柱五加根各二斤,虎杖根三斤,甘草半斤,燒酒三十斤。先將藥物用冷開水浸濕,再加入燒酒,浸三十天,取出過濾即成。每次成人服10毫升,一天三次。

⑤治坐骨神經痛:紅楤木根、凌霄根、山藥,石豆蘭各一兩,虎刺根五錢。水煎服。

⑥治崩漏:紅梅木根、胡頹子根大薊根各二至四兩。加豬夾心肉煮服。有炎症發熱者,酌加六月雪菜、節節草各一兩。(選方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楤木

【出處】 出自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拼音名】 Hónɡ Sǒnɡ Mù

【英文名】 Root-bark of Spinystem Aralia

【別名】 紅老虎刺、鳥不踏、紅刺筒、紅鳥不宿、紅毛刺桐、紅鳥不踏刺、紅刺桐、虎椒刺、千枚針、紅葉大貓刺、紅葉雨傘刺、紅刺黨、刺莖楤木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棘莖楤木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alia echinocaulis Hand.- Mazz.

採收和儲藏:全年或秋,冬季挖取根部,或剝取根皮,洗淨,切片,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小喬木,高約3m。分枝密生細直的刺,刺長7-14mm。葉互生;柄長25-40cm,疏生短刺托葉和柄基部合生,栗色;葉為二回羽狀複葉,長35-40cm或更長,每羽片有小葉5-9,基部有小葉1對,葉片膜質至薄紙質,小葉無柄,頂生小葉有柄,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11.5cm,寬2.5-5cm,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側生小葉基部有時略歪斜,兩面均無毛,下麵灰白色,邊緣疏生細鋸齒,側脈6-9對。由多數傘形花序組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長30-50cm,主軸和分枝有糠屑狀毛,後毛脫落;傘形花序有花12-20朵,稀更多,總花梗長1-5cm,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cm;花萼無毛,邊緣有5個小齒;花白色,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長約4mm;子房5室,花柱5;離生。核果球形,漿果狀,熟果黑色,直徑2-3mm,有5核,花柱宿存,長1-1.5mm。花期6-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物海拔2600m左右的山地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味微苦;辛;性平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活血行氣;解毒消腫。主風濕痹痛;跌打腫痛;骨折;胃脘脹痛疝氣;崩漏;骨髓炎;癰疽;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 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活血破瘀,祛風行氣,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骨折,婦女敗血,骨髓炎,癰疽,狂犬咬傷,風濕痹痛。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紅楤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