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粘膜脫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粘膜、直腸全層、肛管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處的一種疾病。本病可以發生於各年齡段,但以幼兒、經產婦及年長體弱者多見。  

目錄

症 狀

直腸脫出肛門外、便秘腹瀉、粘液便、局部水腫,甚至表面有潰瘍出現等。

一、脫出

直腸脫出肛外是直腸脫垂的主要症状。輕者在排便增加腹壓時直腸脫出肛門外,初起能自行還納,以後漸漸不能自己還納,需用手還納;重者直腸壁粘膜和肛門括約肌鬆弛,除大便時直腸脫垂,在打噴嚏咳嗽、排氣、工作勞累、走路時、久立久坐時直腸都能脫出肛門之外。

二、排便異常

可有便秘、腹瀉、大便失禁里急後重等。其中便秘最多,約佔50%-70%,直腸粘膜出血和粘液便也頗常見。

三、局部症状

由於直腸粘膜長期受到異物刺激,使直腸粘膜充血、水腫,嚴重時表面潰瘍,出現粘液分泌多、出血、肛門部墜痛、酸痛、尿頻腹脹等症状。  

病 因

關於直腸脫垂的發病原理學說眾多,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滑動性疝學說,認為直腸脫垂的發病初期,指診可以摸到疝,直腸脫垂是疝的發生過程,開始是直腸膀胱或子宮凹陷沿直腸向下通過盆底成為滑動性疝,當腹內壓力增大時直腸前壁沿這個凹陷向下滑動,以至脫出到肛門外。

另一種學說是腸套疊學說,認為由於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發生腸套疊而引起,這種套疊與一般腸套疊不同,套疊起點無固定部位,因反覆下脫,逐漸向下移位,如乙狀結腸末段下脫,然後直腸末段外翻

臨床上常見的直腸脫垂套疊的形式較多。近年來,有的學者認為,以上兩種學說基本上是一回事。因為直腸前壁陷入直腸壺腹處也可以看作是部分腸套疊,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差異。  

分 類

臨床醫學上,直腸脫垂分類有多種方法,我國的標準直腸粘膜脫垂分類具體可分三度。

Ⅰ度:粘膜脫垂型,是不完全脫垂,成年人常伴有內痔外痔。排便時或增加腹壓時直腸粘膜脫出肛門外,便後自行還納,脫出長度3~6cm。

Ⅱ度:完全性直腸脫垂,不合併肛管脫垂。排便時,長期反覆脫出,使直腸粘膜充血,水腫,潰瘍,因而常有血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門外,此期直腸全層脫垂,需要用手還納,脫出長度8cm左右。

Ⅲ度:在Ⅱ型的基礎上並有肛管及乙狀結腸脫出。不僅在排便時直腸脫出,而且在咳嗽、打噴嚏、排氣、行走、久站、久坐時直腸都脫出肛門外,此期直腸全層或肛管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門外,自己根本不能還納,脫出長度12cm以上。  

治 療

近年來,學者們對直腸粘膜脫垂的成因研究及其對直腸粘膜脫垂本質的現代概念已達成了初步共識。因此,其治療方案的選取是現今研究的一個熱點。

(一)非手術治療

幼兒直腸脫垂多可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即隨著小兒的生長發育骶骨彎曲度的形成,直腸脫垂將逐漸消失。如糾正便秘,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時間應縮短,便後立即複位。如脫出時間長,脫垂充血、水腫,應取俯臥位或側臥位,立即手法複位,將脫垂推入肛門,回復後應做直腸指診,將脫垂腸管推到括約肌上方。手法複位後,用紗布卷堵住肛門部,再將兩臀部用膠布固定,暫時封閉肛門,可防止因啼哭或因腹壓增高而於短期內再發。若患病時間較長,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見效,可用注射療法。方法:將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於直腸粘膜下或直腸周圍一圈,分~5處注射,每處注射2ml,總量10ml。注射途徑可經肛門鏡在直視下將藥物注射到粘膜下層,使粘膜與肌層粘連;或經肛周皮膚,在直腸指診下做直腸周圍注射,使直腸與周圍粘連固定。

(二)手術治療

成人不完全脫垂或輕度完全脫垂,若括約肌張力正常或稍弱,可行類似三個母痔切除術或膠圈套扎治療,也可使用硬化劑注射治療。若括約肌鬆弛,可考慮做肛門環縮小術或括約肌成形術。成人完全型直腸脫垂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途徑有經腹部、經會陰、經腹會陰及骶部4種。手術方法較我,但各有其優缺點及複發率,沒有哪一種手術方法可用於所有的患者,有時對同一患者需要用幾種手術方法。過去手術只注意修補盆底缺損,複發率較高,近年來對直腸脫垂的腸套疊學說進行研究,手術注意治療直腸本身,現多使用下列手術。  

小兒直腸粘膜脫垂

中國醫學認為:小兒氣血未旺、皆易脫肛。 5歲以下兒童發生直腸脫垂非常多見,由於小兒體質嬌嫩,發育不完全成熟,元氣不實,骶骨彎曲未長成,直腸粘膜下組織也較為疏鬆,直腸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腸與骨盆幾乎筆直,即垂直的狀態,比較活動,不利於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門括約肌的負荷量,兒童時期又易患營養不良百日咳腸炎、腹瀉等疾患。長期腹內壓增大,失去對直腸的牽拉固定作用,就易發生直腸脫垂,這就是小兒易患直腸脫垂的主要原因。臨床上還常見到小兒排便、排尿坐盆時間過久而誘發本病。小兒隨著骨盆的發育、骶骨彎曲形成,多數直腸脫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應用非手術治療。  

老人直腸粘膜脫垂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老人氣血已衰,易患脫肛即老人直腸粘膜脫垂。老年人患直腸粘膜脫垂則多因年老體弱、氣血不足中氣下陷氣虛不能收攝而引起。"虛 "是老年人發病的主要原因。由於老年人全身組織衰退、肌肉鬆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氣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等。頻繁增加腹壓,同時隔肌下降,壓迫腹腔臟器推壓乙狀結腸和直腸向下移位,又由於老年人體弱無力,括約肌鬆弛,骨盆直腸窩、坐骨直腸窩脂肪量減少,這也是老年人易發生不完全性直腸脫垂的原因之一。故對老年人患直腸脫垂的治療,既應重視局部的致病因素,更應重視全身整體的狀況。  

預 防

1、平時要注意增加營養,生活規律化,切勿長時間蹲坐便盆,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大便乾燥,便後和睡前可以用熱水坐浴,刺激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對預防直腸脫垂有積極作用。

2、婦女分娩和產後要充分休息,以保護肛門括約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宮下垂和內臟下垂者應及時治療。

3、有習慣性便秘或排便困難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纖維素的食物外,排便時不要用力過猛。

4、經常做提肛運動,促進提肛肌群運動,有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的效果,對預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5、積極除去各種誘發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瀉、長期咳嗽、腸炎等疾病,嬰幼兒尤其要注意。  

飲 食

直腸粘膜脫垂指的是胃壁粘膜通過幽門脫垂至十二指腸的球部。這種病主要與胃竇炎症有關;多見於30-66歲的男性病人。直腸脫垂病人多數因中氣不足虛證居多。平時宜多食木耳茄子、山藥、芡實雞肉羊肉無花果、香菜等食物以增加營養,補其不足。

常用食療處方:

(1) 配方:黃芪30克,豬大腸頭1隻。製法:將新鮮豬大腸頭洗淨,反覆清洗併除味後備用。然後將黃芪洗淨用紗布包好,與備用的豬大腸頭一起放入冷水中煮,使大腸頭煮爛,棄藥渣,加鹽、酒等佐料後食用。適用於小兒直腸脫垂患者。

(2) 配方:黃鱔1條、瘦豬肉60克、黃芪30克。製法:黃鱔去內臟洗淨與瘦豬肉、黃芪煮熟,加鹽、糖、黃酒適量,去黃芪後食用。適用於成人直腸脫垂者。

(3) 配方:大米、小米各60克。製法:大米、小米洗淨加水煮至半熟,再加入豆漿1斤,攪勻煮熟,可食用。功用:健脾胃、補虛損。適用於老幼直腸脫垂者。

最後,一旦出現幽門梗阻和大出血時,要考慮採取手術治療。  

危 害

一、初期有便秘、排便無規律,總感覺直腸滿脹和排便不淨。在排便的時候有腫物脫出,但可自行縮回。

二、逐漸加重後,除排便用力時引起脫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壓的情況下,都可引起脫肛,往往不能自行縮回,必需用手將脫出的腫物托入肛門。由於經常脫出而排出粘液會經常污染內褲。

三、導致腸粘膜受損傷發生潰瘍時,還可引起出血和腹瀉。如脫出的腫物不能縮回,容易發生炎症、腫脹,則出現疼痛,進一步又加重便秘。

四、脫垂在直腸內反覆下降和回縮,引起粘膜充血水腫,常由肛門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墜脹、拖拽,會陰部及股後部鈍痛等。

另外,長期脫垂將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潰瘍、肛周感染直腸出血,脫垂腸段水腫、狹窄及壞死的危險。  

引起直腸粘膜脫垂的疾病

我們知道,引起直腸粘膜脫垂疾病多數是由於一些肛腸疾病。什麼是直腸粘膜脫垂呢?直腸粘膜脫垂是指肛緣有腫物隆起或肛管直腸內腫物脫出肛門外,中醫統稱為脫肛。臨床根據腫物脫出與排便的關係,如便時脫出,便後能自行回納入肛門內;有的便後不能回納或經常性在肛門外,常見引起直腸粘膜脫垂的疾病有:

外痔 常因糞便乾結,排糞用力後肛緣外突發生腫物、疼痛明顯,局部為圓形腫物,觸痛明顯,皮下有紫藍色結節,多為血栓性外痔;肛門皮膚反覆輕微損傷和感染,可使皮膚紅、腫、熱、痛、皮膚皺褶腫大形成炎性外痔;炎症消退後,遺留成皮贅,為結締組織性外痔,僅有便後肛門部不適,不易清潔或瘙癢等症状。

內痔 便時內痔脫出肛門外,便後痔團自行回納者為Ⅱ期內痔;便後痔團不能回納,需用手法複位者為Ⅲ期內痔。痔團紫紅或鮮紅色,似草莓狀,粘膜菲薄易出血。

直腸息肉 直腸下端息肉可隨排便脫出肛門外,能自行回納,息肉表面為粘膜,粘膜發炎時呈草莓狀,脫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肛乳頭肥大 除小的三角狀、米粒狀肥大的肛乳頭外,較大的肛乳頭可隨排便脫出肛門外,部分能自行回納,有的需用手托回複位,臨床僅有肛門不適、無壓痛,很少出血,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數個。

直腸脫垂 不論是直腸粘膜脫垂,還是直腸全層脫垂,排便時均可脫出,便後收縮能回納,有的需用手托回,常因粘液流出染污內衣,伴肛周瘙癢。當粘膜損傷,可發生潰瘍和出血。令患者蹲位用力,粘膜脫垂見腫物中心向外有放射狀溝,指診只是兩層摺疊粘膜。完全性脫垂為全層腸壁翻出,粘膜呈同心環狀皺襞,腫物有層層摺疊,如倒寶塔狀。

肛管癌 可疼痛和出血,腫物呈菜花樣,常在肛門外。腫瘤直腸腺瘤等疾病也是引起直腸粘膜脫垂的原因,主要的症状是會在排便的時候隨糞便排出肛門外面。

所以我們在治療直腸粘膜脫垂的時候要注意找出引起直腸粘膜脫垂的疾病,然後採取針對性的治療。

關於「直腸粘膜脫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