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浮海石
Fú Hǎi Shí
浮海石
別名 浮石、石花、海石、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石
功效作用 清肺化痰軟堅散結。主痰熱咳嗽癭瘤;瘡腫
英文名 Pumice
始載於 本草從新
毒性  
歸經 肺經腎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浮海石

介紹

本品為石珊瑚類的骨骼石花)或火山岩漿形成的石塊(浮石)。

非晶質。一般為白色、淺灰色,偶而呈淺紅色。具有標準的多孔構造,形似蛀窠,有時具管狀構造。表面暗淡或具絲絹光澤。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故名。

浮海石是一種由火山噴發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質構成,偶然含少量結晶質的礦物。但總的化學成分和流紋岩相似,以SiO2為主,其次為Al2O3、K2O等。  

別名

石花,浮石,海浮石(山東)、浮水石(廣東)、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石  

拼音

fú hǎi shí  

英文名

CORAL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及瘤分胞苔蟲等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2.Cellporina costazii(Audouin) [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採制

1.石花:6~12月間自海中撈出,用清水洗去鹽質及泥砂,晒乾。 2.浮海石:四季皆產,以夏秋季為多,自海中撈出,晒乾。 [炮製] 生浮石:洗淨晒乾,碾碎即成。 煅浮石:取洗淨的浮石,置砂罐內,在爐火中煅透,取出放涼,碾碎即成。 [化學成份]據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分析1958年北京市售品,石花主要為碳酸鈣,並含少量的Mg++,Fe++及酸不溶物;定量分析結果,CaO47.81%,MgO3.65%,Fe0.15%,SiO21.61%,濕存水1.01%。  

原形態

1.脊突苔蟲,營固著生活的海生群體動物,雌雄同體。個蟲很小,為囊狀,前有口,口緣有馬列蹄狀的突起,其上生有多數觸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連介面與肛門,肛門亦在體的前端。體外分泌石灰質及膠狀物質,形成樹枝的群體骨骼,蟲體死後,殘留灰白色或灰黃色的珊瑚狀骨骼。

2.瘤分胞苔蟲,群體瘤狀、豌豆狀或分叉狀,淡黃色或黃褐色。個蟲中等大小,包括卵室長為0.5-0.62mm,排列不規則,口圓形或略方形,下緣具顯著小腔,原生口位於群體外表,個體漸老,原生口漸向深處下陷,其表面逐漸由圍口膜形成次生口,在口的兩側圍口膜形成一對柱形物,其上具小的側鳥頭體,彼此斜著相對而生。在口的下緣圍口膜又形成不同大小的長舌;伸向次生口內。;圍口膜的發達程度隨年齡而不同。卵室大則寬,長0.13-0.15mm,寬0.25-0.28mm,凸出或下陷,外卵室為窄圓圈形;內卵室上具凸出的放射狀排列孔道。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常 附著于海濱岩礁上。

2.為太平洋兩岸很普通的品種,但群體的外形、個蟲及卵室的結構等均異很大。常附著於海藻、貝殼、珊瑚岩礁上,或水螅蟲小枝及多毛類的棲管上。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於南部沿海。

2.我國自山東半島、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及西沙、中沙、南沙海域,水深0-150m均有分布。  

性狀鑒別

1.石花:呈珊瑚樣不規則的塊狀,或略作扁圓形或長圓形,大小不一,基部略平坦。灰白色或灰黃色,有多數細小孔道。質硬地脆,易砸碎,斷面粗糙,有多數細小孔道。體輕,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氣微腥,味微咸。 以個整、體輕、灰白色、細花(分枝細)如球狀者為佳。 2.浮石: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通常直徑2~7厘米,有者可達20厘米。灰白色或灰黃色,表面粗糙,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細孔。質硬而鬆脆,易砸碎,斷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絹絲樣光澤或無。體輕,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氣微弱,味淡。 以個勻、體輕、灰白色、乾燥不碎者為佳。  

性味

咸、寒  

功用

清肺熱,化老痰。  

主治

肺熱咳嗽、老痰積塊、癭瘤瘰癧等證。  

用量

10g~16g。  

禁用法用量忌

虛寒咳嗽不宜。  

貯藏

置乾燥處。  

各家論述

1. 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積塊,咸能軟堅也。

2.《綱目》:浮石,氣味咸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

3.《本草拾遺》:水花主渴,遠行山無水處,和苦栝樓為丸,朝預服二十丸,永無渴。

4.《本草衍義》:石花,白色,圓如覆大馬杓,上有百枝,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細文起。錚錚然有聲,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世亦難得。其體甚脆,不禁觸擊。

5.《綱目》:浮石,乃江海間細砂水末凝聚,日久結成看,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唆案,白色體虛而輕。海中者昧咸,入藥更良。  

選方

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十丸,日三、四服。(《聖惠方》)

②治小兒天哮,一切風濕燥熱,咳嗽痰喘:海浮石、飛滑石杏仁各四錢,薄荷二錢。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用百部煎湯調下。(《醫學從眾錄》海浮石滑石散)

③治血淋,小便澀痛: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海金散)

④治石淋:浮石,使滿一手,下篩,以水三升,醉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過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⑤治小腸氣,莖縮囊腫: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燈心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億齋直指方》海金散)

⑥治諸疝:海石、香附。為末,生薑汁調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許。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本事方》)

⑧治渴疾飲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蟬殼(去頭、足)各等分。上細末,用鯽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的候。(《本事方》神效散)

⑨治疔瘡,發背,惡瘡:白浮石半兩,沒藥二錢。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濟方》耆老丹)

⑩治耳底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上為細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濟方》沒藥散)

11、治瘡瘡久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金銀花。上海石二停,金銀花一停,同為細末。每服二錢半,如簽茶一般,日用二服。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服。(《儒門事親》)

關於「浮海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