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外氣療法/膽道疾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氣功外氣療法》 >> 治療各論 >> 內科病症 >> 膽道疾患
氣功外氣療法

氣功外氣療法目錄

【病因】膽道疾患主要有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等。中醫認為前者屬於「脅痛」、「黃疸」等範圍,而膽道蛔蟲症則稱為「蛔厥」。多因情志不舒,過食肥膩;或外邪侵襲,溫熱蘊結;或蟲積瘦阻;或驅蛔不當,蛔蟲逆上,引起膽氣鬱結,疏泄失常所致。其三者雖病因不同,症状少異,而外氣治療和氣功鍛煉治療方法基本一致,故合併敘述。

【症状】本病發病較急,右上腹及右季脅部疼痛。常伴有噁心嘔吐寒戰高燒,或見皮膚鞏膜黃染;若膽管完全梗阻,可見灰白色糞便。吸氣時膽囊有明顯觸痛。如系膽道蛔蟲,劍突下劇烈絞痛,或呈鑽頂撕裂樣痛,病人疼痛難忍,冷汗淋漓,伴有噁心嘔吐。若蛔蟲退出膽道,則疼痛可突然緩解,但可再度發作。若蛔蟲體全部進入膽囊,則疼痛多呈持續性脹痛。亦可出現黃疸、寒戰、高燒等症状,劍突下偏右方向有深壓痛。平掌測試檢查:膽區多有阻滯、熱、涼、密集、麻重氣感。

【治療】

(一)發功:

1.患者坐位。首先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膽俞膽囊穴陽陵泉下2寸找壓痛點)、均以右側為主。

2.以平掌式,用推拉顫引手法在患者前側膽區發氣24息或48息。再用拉引法順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向下肢導引氣機,以疏泄膽氣,寬中和胃。

3.以平掌式,用震顫法在右側脾俞、胃俞及肝俞、膽俞處發氣各28息。再在前側疼痛區發氣48息。

4.按壓右側膽俞穴12息。並以按揉法在背腰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自上而下疏導氣機3遍。

加減:膽道蛔蟲者,加平掌式,用摩法在腹部右旋摩揉81次.膽石症、膽囊炎多順肝、膽經向下肢導引手法,並調整左右、上下氣機,使其平衡。

(二)氣功針刺:將毫針刺入內關、膽俞、膽囊、陽陵泉、足三里。然後以龍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顫旋手法發氣於針體,使各針體氣感平衡。

(三)輔助練功:

1.摩胸噓氣功:站位或坐位,兩手平放於兩脅下,慢慢吸氣於兩脅;呼氣時口唸「噓」字,同時兩手掌輕輕旋摩脅部,做10息或20息。

2.肝膽放鬆功:坐位或臥位,先用部位放鬆法,吸氣時想「靜」字,呼氣時念「松」字,自上而下放鬆頭、胸腹、背腰、上肢下肢各部。再以同法放鬆肝臟、膽囊各14息或28息。

【病例】趙××,男,43歲,1983年4月6日初診。

主訴:膽區疼痛2個月。腹脹,右脅肋部疼痛呈持續性鈍痛,胃部有灼熱感,噁心噯氣消化不良,進油性食物症状加重,右上肢不適,曾服用中藥治療,效不顯。

體檢:右上腹壓痛及叩擊痛舌質紅,苔薄黃。平掌測試:右上腹膽區部有熱麻而密集的氣感。超聲波檢查:膽囊膨大,收縮功能不良。

診斷:膽囊炎(肝氣犯胃)。

治療:取穴:肝俞、膽俞、章門期門、陽陵泉、梁門、足三里。發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顫旋引手法發氣。

治療經過:第一次治療以三點求圓導氣法向左旋導氣時,患者當即出現噁心、嘔吐現象,隨改用右旋導氣,並順肝、胃經向下肢導氣,腹部舒適。經治療6次,諸症消失。再治療3次,鞏固療效,痊癒。

32 痢疾 | 腹痛 32
關於「氣功外氣療法/膽道疾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