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外氣療法/驚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氣功外氣療法》 >> 治療各論 >> 內科病症 >> 驚悸
氣功外氣療法

氣功外氣療法目錄

【病因】由於病人平素氣血虛弱,心氣不足,突受刺激即心悸神怯而發;或因心血不足,心失所養而發;或因痰火內動,心氣不寧而發;也有因心陽不振,飲邪上逆而致者。

症状】自覺心跳不寧,時作時止。心血不足者,兼見面色蒼白,夜寐不寧頭暈目眩舌質淡紅,脈細弱;痰火內動者,則兼見煩躁不寧,恍惚多夢,苔黃,脈滑數;因水飲內停者,兼見胸脘痞滿,眩冒吐涎,精神疲乏,苔白,脈弦滑。平掌測試檢查:心前區多有密集、阻滯、麻或稀疏的氣感。

【治療】

(一)發功:

1.先按揉心俞肝俞膻中鳩尾、闌門,以開其穴。

2.以中指獨立式或劍指式,用震顫手法發氣於心俞、肝俞、膻中、鳩尾穴各6息或12息,然後導引氣機收歸於丹田

3.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發氣於心前區;然後順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導引經氣達於指端,使氣機上下平衡。

加減:心血不足者,加平掌式,用推定手法向膈俞脾俞發氣6息或12息;痰火內動者加中指獨立式,用震顫手法向中脘、豐隆發氣,並用拉引手法從中脘向豐隆導氣;水飲停阻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胃俞三焦俞發氣14息或24息,然後順足太陽膀胱經委中導氣,使上下氣感平衡。

(二)氣功針刺:將毫針刺入心俞、巨闕神門內關穴。以龍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發氣於針體,使各穴氣感平衡。

(三)輔助練功:

1.服赤氣功:坐位或臥位,全身放鬆,呼吸自然,排除雜念。先叩齒36次,攪舌3咽,意念隨之,送入丹田。再意想赤紅之氣,以鼻吸之,令之滿口,呼氣時慢慢送至心臟處,再送至下丹田,使心腎相交,周身通融,做7次或14次。適用於心血不足者。

2.摩胸呵氣功:姿勢如服赤氣法,先叩齒、攪舌、咽津畢,左手平掌放於胸部心前區處,慢慢吸氣,再緩緩呼之,口念「呵」字。做6息或12息。適用於痰火及水飲停阻者。

3.理心導氣功:站位或坐位,全身放鬆,自然呼吸,舌抵上齶。先在胸前輕合兩手,入靜片刻;再兩手轉掌向外,兩臂順身體兩側分推至背後,手心向後,靜止片刻。再翻掌向上,提至胸部兩側;然後兩手平伸向前,勁在中指端;最後兩手握拳似拉重物狀,沿身體兩側拉向背後;再翻掌上舉至胸,合掌於胸前,收功。適用於各型驚悸病人鍛煉。

【病例】閻××,29歲,1983年7月15日初診。

主訴:心慌1年。自覺心律不規則,有間歇感,胸悶不適,周身乏力,夜寐不寧,頭暈目眩,精神不振。

檢查:舌質淡,苔薄白脈結代。平掌測試:心前區有密集、微麻氣感。聽診:第一心音增強,第二心音減弱。心電圖檢查診斷為室性早搏。

診斷:驚悸(室性早搏)。

治療:取穴:顫中、華蓋大椎、心俞、膈俞、內關穴。發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顫引手法發氣。

治療經過:經治療2次後心慌減輕,睡眼好轉。經治療15次諸症消失,心電圖檢查正常。痊癒。

參看

32 腹痛 | 癃閉 32
關於「氣功外氣療法/驚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