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結腸息肉
A+醫學百科 >> 橫結腸息肉 |
橫結腸 (transverse colon)起自結腸右曲,向左橫行,止於結腸左曲。橫結腸由橫結腸系膜連於腹後壁,活動度大,橫結腸中部下垂至臍或低於臍平面。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多餘腫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粘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
目錄 |
橫結腸息肉的原因
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 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與直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係,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2) 遺傳因素:一般認為,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3) 炎症刺激: 直腸粘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腸粘膜的息肉生成,這是由於腸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癒合之後,導致疤痕逐漸收縮,形成息肉狀,又由於慢性炎症刺激,致腺體阻塞,粘液儲留而發病。 (4) 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 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粘膜損傷,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
橫結腸息肉的診斷
橫結腸息肉的鑒別診斷
淋巴性息肉亦稱良性淋巴瘤,多見於20-40歲成人,亦可發生於兒童,男性略多,多發於直腸,尤其是下段直腸,多數為單發,亦可多發,大小不等,直徑可自數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葉狀或有表淺潰瘍形成。多數無蒂,有蒂時亦短粗。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良好的淋巴濾泡組織,局限於粘膜下層內,表面覆蓋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髮中心,往往較為擴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圍淋巴細胞中無核分裂像,增殖的濾泡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發生癌變。較少見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現為數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發病於兒童。組織學變化於淋巴性息肉同。
2、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粘膜長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樣肉芽腫,這種息肉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中。常為多發性,多數較小,直徑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較長者,體積可增大。外形多較窄、長、蒂闊而遠端不規則。有時呈橋狀,兩端附著與粘膜,中段游離。組織學表現為纖維性肉芽組織,上皮成分亦可呈間葉樣變。
3、幼年性息肉
約90%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以男孩為多見。外觀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90%生長於距肛門25厘米的範圍內,直徑多數小於1厘米,絕大多數有蒂,約25%為多發性,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好而大小不規則的腺體,有的形成囊性擴張,中貯粘液,間質增生,並有較多炎性細胞浸潤,有時表面有潰瘍形成。
4、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遠側大腸為多,一般均較小,直徑很少超過1厘米,其外形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多發性亦常見,組織學上次種息肉是由增大而規則的腺體形成,腺體上皮細胞增多造成皮皺縮呈鋸齒形,細胞核排列規則,其大小及染色質含量變化很小,核分裂較少見。其重要特點是腸腺隱窩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細胞出現。增生性息肉不發生惡變。
見結腸距肛緣70CM至回盲部布滿大小不等丘樣息肉。
橫結腸息肉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旦發現有新息肉長出,就應把它儘早切掉,這樣就不會發生結腸癌了。目前尚沒有藥物可限制息肉,定期腸鏡檢查則是當今國際上通用的最佳方法,它既是一種預防手段,也是一種治療方法。
參看
|
關於「橫結腸息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