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大孔腦膜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枕骨大孔腦膜瘤亦稱為枕骨大孔腦膜瘤,系指發生於枕骨大孔四周的腦膜瘤,其中一半發生於枕骨大孔前緣,可向顱內生長,亦可向頸椎管內生長,常造成延髓的壓迫。

目錄

枕骨大孔腦膜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二)發病機制

脊髓型起於腦幹腹側或腹外側硬膜,基底位於下斜坡,枕大孔之上,向枕骨大孔方向生長。脊髓顱型由頸段脊膜瘤向顱內生長,血供主要來自於椎動脈枕動脈咽升動脈的分支。

枕骨大孔腦膜瘤的症状

本病發展緩慢,來院就診平均病程2.5年。早期表現為一側頸部疼痛,隨病情發展,幾個月後逐漸出現肢體麻木,以上肢多見,繼之累及下肢腫瘤壓迫延髓及高頸髓,病人會出現雙上肢乏力,嚴重者可出現肢體肌肉萎縮腱反射減弱。累及小腦時,病人出現走路不穩、共濟運動障礙神經系統檢查發現痛覺溫度覺減退或消失,其中1/4病人臨床表現酷似脊髓空洞症腦神經損害以第Ⅹ和Ⅺ腦神經的損害為常見。其中第Ⅹ腦神經的損害與腦幹內的下行感覺傳導束受壓有關,當臨床只有第Ⅺ腦神經損害而無第Ⅹ腦神經損害時,說明腫瘤位置較低,可以排除頸靜脈孔區腫瘤。後期當腫瘤壓迫形成梗阻性腦積水時,病人出現顱內壓增高,如頭痛嘔吐視盤水腫症状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CTMRI影像檢查,一般可以得到確診。

枕骨大孔腦膜瘤的診斷

枕骨大孔腦膜瘤的檢查化驗

20世紀70年代診斷主要依靠脊髓碘油腦室碘油造影。造影片顯示枕骨大孔區邊界清晰的充盈缺損。近年國外多以甲泛影葡胺脊髓造影CT掃描,代替繁瑣的傳統脊髓造影及腦室碘油造影,經對比CT掃描,3/4的病例得以確診。MRI是診斷顱後窩和上頸段腫瘤的最佳方法,經增強MRI掃描,幾乎100%枕大孔區腫瘤可以得確診。

枕骨大孔腦膜瘤的鑒別診斷

枕骨大孔腦膜瘤臨床發展過程緩慢,需與高頸髓空洞症、環枕畸形頸椎病多發性硬化、高頸髓髓內腫瘤等相鑒別,但經CTMRI檢查,鑒別診斷並不困難。

枕骨大孔腦膜瘤的併發症

手術治療時如損傷第Ⅸ、Ⅹ腦神經延髓,可發生延髓性麻痹。損傷第Ⅺ腦神經可使一側肩下垂。

枕骨大孔腦膜瘤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枕骨大孔腦膜瘤一經確診,應考慮擇期手術治療。根據腫瘤的位置而異,可採取不同手術入路

1.腫瘤位於枕骨大孔後或側方者 可採用顱後窩正中開顱。充分暴露枕骨鱗部及將頸1~2棘突椎弓咬除,因腫瘤佔位,枕大孔和頸1~2處硬脊膜飽滿張力高,此時要避免壓迫頸髓和延髓,以防影響呼吸。切開硬脊膜,充分暴露腫瘤。腫瘤的基底均附著在硬腦膜腦脊膜上,腫瘤與頸髓、延髓之間有蛛網膜相隔,有條件時可在顯微鏡下分離,並分塊切除腫瘤,被腫瘤侵蝕的硬腦膜、硬脊膜連同腫瘤一併切除。術中注意保護延髓及頸髓。若手術未能全切除腫瘤,病人又同時合併腦積水,可行腦室腹腔分流術

2.腫瘤位於枕骨大孔前方時 目前國內外均採用經口腔入路。此入路術後易合併腦脊液漏,故切除腫瘤後應嚴密修補硬腦膜。

(二)預後

本病的預後取決於腫瘤是否完全切除。文獻報導手術的死亡率為5%左右。若腫瘤未能完全切除,腫瘤複發者約5%死於術後3~5年。術前有嚴重神經功能缺失者,術後恢復較困難。60%的病人術後可生活自理或從事輕工作。因此,要提高枕骨大孔腦膜瘤的手術效果,必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參看

關於「枕骨大孔腦膜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