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文蛤肉
Wén Há Ròu
別名 海蛤肉、蛤蜊肉
功效作用 潤燥止渴;軟堅消腫。主消渴肺結核陰虛盜汗癭瘤瘰癧
英文名 Clam shell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 Wén Há Ròu

【英文名】 Clam shell

【別名】 海蛤肉、蛤蜊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簾蛤科動物文蛤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採收和儲藏:捕取海蛤後,取肉,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1.文蛤,貝殼呈三角卵圓形,質堅硬,殼長60-122mm,高約為長的4/5,寬約為長的1/2。兩殼頂緊靠,殼頂突出,位於背面稍靠前方,略呈三角形。小月面矛頭狀,狹長,楯面卵圓形,寬大。韌帶黑褐色,粗短突出表面,殼表膨脹,光滑,殼皮黃褐色或紅褐色,光亮如漆。自殼頂始,常有許多環形,的褐色帶及呈放射狀「W」或「V」字樣的齒狀花紋。生長線明顯,細緻無放射肋,腹緣圓。殼皮有時磨損脫落,顯出白色。殼內面白色,前後緣略帶紫色,無珍珠光澤。鉸合部寬,左殼主齒3枚,前2枚短;後1枚長而寬,齒面具縱溝;前側齒1枚,短突。右右殼主齒3枚前2枚短,呈人字排列;後1枚斜長而大;前側齒2枚,1枚稍向腹面彎曲。外套痕明顯,外套竇短而寬,頂央圓形。前閉殼肌痕小,略呈半圓形;後閉殼肌痕大,呈卵圓形。足扁平,舌狀。

2.青蛤,貝殼2片,近圓形。殼長36.5-56mm,高几與長相等,寬度約為長度的2/3。殼頂突出,位於背側中央,尖端向前方彎曲。無小月面,楯面狹長,全部為韌帶所佔據,韌帶黃褐色,不突出殼面。貝殼表面極突出,生長線在頂部者細密,不甚顯著,至腹面漸粗大,突出殼面。表面淡黃色或棕紅色,殼內面為白色或淡肉色,邊緣具有整齊的小齒。小齒愈近貝緣愈大。鉸合部狹長而平。左、右殼各具3個主齒。外套痕顯明,外套竇深,白腹緣向上方斜伸至貝殼的中心部,後端寬,至前端漸狹,呈楔形。前閉殼骨痕細長,呈半朋狀,後閉殼肌痕大,橢圓形。足扁平。舌狀。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活於淺海泥沙中,能分泌膠質帶或囊狀物,使身體懸浮,借潮流而遷移。雌雄異體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黃色。

2.生活於近海的泥沙質海底。

資源分布:1.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2.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性狀】 貝殼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麵灰白色,近殼頂處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銀灰色輪紋,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澤。內面乳白色或略帶青紫,平滑,亦有光澤。質堅硬而重,斷面顯層狀。氣無,味淡。以光滑,黃白色,無泥垢者為佳。木品和青蛤 Cyclina sinensis(Gmelin)的貝殼,藥材通稱為海蛤殼

化學成份】 含碳酸鈣、甲殼質等。

【藥理作用】 文蛤組織的提取液在試管內對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炮製】 文蛤:洗淨晒乾,碾碎。煅文蛤:將文蛤置無煙火上煅紅,取出放冷,碾碎。用酒煮一時,乘熱搗細用;用酸漿水或醋,煮半日許,搗粉用。

【性味】 味咸;性平

【功效與作用】 潤燥止渴;軟堅消腫。主消渴肺結核陰虛盜汗癭瘤瘰癧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30-60g。

【附方】 1、文蛤散《金匱要略》:渴欲飲水不止者。2、文蛤湯《金匱要略》:渴飲得水而貪飲者。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結氣,故主咳逆胸痹腰痛脅急也。惡瘡蝕,五痔,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熱為病,咸平入血除熱,故主之也。更能止煩渴,化痰,利小便

2.《本草匯言》:文蛤粉,止咳逆,消胸痹,化痰軟堅之藥也。吳養元曰,按成無己雲,文蛤之咸,走腎以勝水氣。凡病水濕痰飲,膠結不化,致成中宮否隔,升降失調,滯於氣而為咳逆,滯於血而為胸痹者,以此咸寒潤下軟堅之物,如氣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又如仲景書,論傷寒病在陽,當以汗解,反以冷水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出,彌更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以文蛤散主之。此藥搗研成散,用沸湯調服數錢,能分利水濕之邪壅遏陽道,昔仲景用之,為因寒郁熱,假此分利表間水氣故耳。則知此為清熱消飲之輕劑。且必於欲飲水反不渴者用之,則知能泄偶郁之熱,而不能勝實結之熱矣。

3.《本經》:主惡瘡蝕,五痔。

4.《別錄》: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5.《湯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蝕口鼻。燒灰臘豬脂和塗之。墜痰,軟堅,止渴,收澀固濟。

6.《長沙藥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煩,化痰止嗽,軟堅消痞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文蛤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