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源內分泌症候群
A+醫學百科 >>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 |
伴瘤內分泌症候群是指腫瘤產生激素或激素樣多肽所引起的內分泌功能紊亂,其發生機制涉及交叉免疫反應、致癌基因選擇性表達等.引起內分泌症状的某些腫瘤所分泌的某些活性物質,確具激素樣作用但無天然激素可與之對應(如NSILA,)。故此類症候群可廣義上稱之為"異源內分泌症候群(ectopic endocrine syndrome)"較切合實際。
目錄 |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病因
本症候群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現有下述假說。
(一)抑制基因的脫落與易位 正常細胞的DNA密碼受抑制基因的調節,僅有關的DNA受正常激活而轉錄形成mRNA,並表達正常基因產物。但當形成惡性細胞時抑制基因在突變時脫落或易位,因而正常時受抑制的DNA密碼即可脫抑制而表達相應產物(包括激素)。
(二)APUD細胞學說 可分泌異源多肽激素的腫瘤都是起源於外胚層神經嵴幹細胞,這類細胞具有攝取胺或其前體並能脫羧(amine and/or 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的生化特性,故稱APUD細胞。它們本身即具有可表達各種肽類激素和生物活性胺類物質的基因,但正常時量極微小,相應的基因處於抑制狀態。這類非內分泌細胞正常時可分泌微量激素,可視作為低等生物自分泌或旁分泌信息傳遞系統的殘餘。隨著生物進化,內分泌腺已分化形成了獨特組織,並且有相應的調節系統。非內分泌細胞也隨著分化而失去激素分泌功能,有關基因處於抑制狀態,一旦形成癌細胞則可回復原始的自分泌特性,大量產生相應肽類或胺類活性物質。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症状
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腹脹、噁心、嘔吐、煩渴、食慾減退、肌軟弱無力、肌張力減退、肌陣攣等。嚴重者可發生嗜睡、精神錯亂、甚至昏迷。眩暈、無力、心慌、震顫、出汗、飢餓、不安、精神錯亂、幻覺、頭痛、視力模糊、運動無力、共濟失調、麻痹、嚴重時可出現驚厥、甚至昏迷、肢端肥大症等還有性早熟表現,在成年男性可引起男子乳腺發育,在成年女性一般症状不明顯,有時可致不規則子宮出血。少數肺癌、腎癌可產生催乳素,在女性引起溢乳和閉經,在男性導致性功能低下及乳房發育。肺癌、肝癌、腎上腺皮質癌、性腺腫瘤等可產生腎素,臨床上表現為高血壓、低血鉀、醛固酮分泌增多。此外,腫瘤還可異位分泌多種激素如促紅細胞生成素、降鈣素、內皮素等引起相應的症候群。
隨著實驗室方法的進步,現已可診斷出臨床上尚無異位內分泌症状的病例。適合應用於臨床或研究工作中的診斷標準如下:
1.腫瘤患者出現激素分泌亢進症候群,或出現血漿和/或尿液中激素測定值增高,其水平與腫瘤血供程度成正比。從腫瘤的供給動脈或靜脈取血測定,靜脈血中激素濃度顯著增高。
2.上述異常分泌的激素分泌不受體內因素的調節,也不能用超生理量的外源激素使之抑制(不可抑制性)。
3.可排除正常對應內分泌腺的機能亢進。
4.抗癌治療(腫瘤經手術切除、放療或化療)後,有關的內分泌症群、激素測定值下降,腫瘤複發或轉移,有關症群與生化異常可複發。
5.腫瘤組織含有被證實激素或含有與之相應的mRNA並可表達。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診斷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檢查化驗
1.血中嗜鉻粒蛋白 A 測定:此種蛋白可由整個產生肽類激素細胞系統產生,如結果為陽性提示有此系統腫瘤存在,可作進一步檢查;
2.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奧曲肽閃爍顯像術:大多可產生肽類激素的神經內分泌細胞上有生長抑素受體,利用標記的生長抑素八肽類似物作閃爍顯像術有助於腫瘤的定位。
3.血漿和/或尿液中激素測定值增高,其水平與腫瘤血供程度成正比。從腫瘤的供給動脈或靜脈取血測定,靜脈血中激素濃度顯著增高。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鑒別診斷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常見於老年患者,內分泌症群可出現在腫瘤早期,甚至在腫瘤症状之前,故可視作為某些腫瘤的早期症群,其肽類激素或激素樣物質可作為血清學標誌;內分泌症群亦可出現在腫瘤晚期,在診斷或鑒別診斷時需予重視。
區別各種原發性的腎上腺素危象、高鈣血症、低血糖症、肢端肥大症、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引起的水中毒症等等。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併發症
包括起源於非內分泌組織的腫瘤產生了某種激素,或是起源於內分秘腺的腫瘤 ( 如甲狀腺髓樣癌 ) ,除產生此內分泌腺正常時分泌的激素 ( 如降鈣素 ) 外,還釋放其他激素 ( 如 ACTH) 。可發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異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症候群、伴瘤高鈣血症、伴瘤低血糖症、異位人促性腺激素分泌症候群等.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西醫治療
SIADH除病因治療外,應積極對症處理。對於輕度SIADH,應限制攝水量,每日應<800~1000mL,使水處於負平衡,以減少體液過多和尿失鉀。經限水及全身化療後,多數患者可緩解[3]。如果化療需要水化或化療導致更嚴重的低鈉,應先更換藥物。當有嚴重水中毒(有抽搐、昏迷等症状)時,使用速尿等藥物,同時靜脈給予30g/L氯化鈉溶液,以便迅速糾正血鈉濃度和血漿滲透壓,但必須防止誘發肺水腫。
第一型異位ACTH症候群治療困難,預後差,確診時往往已不能手術,僅可用聯合化療。患者易伴發感染,在化療前儘早使用酮康唑等抑制過量皮質醇產生,以預防致命的感染。第二型多由類癌引起,惡性程度低,但也可發生縱隔和肺門淋巴結轉移,在明確診斷後宜儘早手術根治,術中應仔細清掃淋巴結,否則Cushing症候群可能持續存在。異位ACTH症候群還易伴凝血因子如Ⅷ因子、血友病因子增加和纖溶蛋白減少,從而導致高凝狀態,Noorlander等報導一伴有異位ACTH症候群的肺鱗癌患者死於肺動脈栓塞,應引起重視。對症治療還包括控制糖尿病、補鉀等。
伴瘤高鈣血症一般血鈣在3.5mmol/L以上,往往易發展至高鈣危象,過高的血鈣對患者遠較腫瘤本身更具危險性,需積極搶救。治療的關鍵是大量補充生理鹽水4~6L/d,必要時速尿40~60mg,靜脈注射,促進尿鈣排泄。還可肌肉注射降鈣素50~200U/次,靜脈滴注二膦酸鹽60mg/d、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150~300mg/d)等抑制骨吸收。一些化療藥物(如硝酸鎵、光輝黴素等)也有降鈣作用,Cvitkovic等用硝酸鎵和二膦酸鹽治療伴瘤高鈣血症的經驗表明,硝酸鎵降血鈣效果優於二膦酸鹽。以上方法均無效時,可用無鈣透析液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低血糖急性發作時應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60 100mL,5~10min可重複,繼之100g/L葡萄糖液靜脈滴注,保持血糖在正常高水平為宜,無效時可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1mg。升糖激素如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等可用於控制慢性低血糖的發生。一般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後,低血糖可自行緩
異位人促性腺激素分泌症候群治療的關鍵為切除腫瘤,術後性腺功能紊亂的症状可消失。
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護理
伴瘤內分泌症候群可作為惡性腫瘤首發的症状和體征,成為早期診斷的線索。一些異位激素可用作臨床腫瘤標誌物,用於評價療效、監視腫瘤複發或進展。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有望通過對異位激素的研究而獲得新的腫瘤治療方法。
參看
關於「異源內分泌症候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