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樞關節脫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寰椎骨折脫位是較常見的一種上頸椎損傷,約佔上頸椎損傷的50%,臨床上見到的寰椎骨折脫位,神經症狀輕重不一,有的當場死亡,

寰樞關節脫位

有的伴有不同程度脊髓高位損傷,表現為腦神經癱瘓、四肢癱或不全癱和呼吸功能障礙,常需立即輔助呼吸;有的僅為枕頸部疼痛和活動障礙,神經症状輕微。恰恰是這類患者臨床上最常見並有潛在危險,應予以高度重視和積極採用相應治療。

先天性畸形脫位

枕頸部有發育異常者,外傷後較正常人更易發生寰樞關節急性脫位。多數病例是在少年以後逐漸發生寰樞關節不穩定。常見的兩種:(1)分節障礙,表現為枕骨寰椎融合成頸2~3椎體融合;(2)齒狀突發育不全。

自發性脫位

成人病例多繼發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則多繼發於頸部深在感染

寰樞椎旋轉固定的實質是陳舊性脫位。 Fielding(1977年)把自發出現或輕度外傷後出現的寰樞椎旋轉性半脫位狀態稱為寰樞椎旋轉固定。在以後(1983年)他又稱之為旋轉性移位。

病理性脫位

也為緩慢發生的脫位,與自發性發生脫位的區別在於確有寰椎和/或樞椎骨質破壞性病變。在我國以寰樞椎結核為多見,也偶見於寰樞椎腫瘤骨髓炎。  

目錄

病名概念

因樞椎旋轉、傾斜或前傾,導致與寰椎組成的關節正常位置偏移,引起的症状體征,稱寰樞關節錯位。  

功能解剖和病因病理

1.寰樞關節由寰枕關節寰樞外側關節、寰樞中關節構成,寰樞關節的運動幾乎是唯一的軸性旋轉,因受翼狀韌帶的限制,範圍是29°~54°。

寰樞外側關節,它常被分類為平面關節,但其關節面具有更複雜的形狀,一般在冠狀面上互相凹,而矢狀面上內側部又微凸,特別是樞椎。軟骨性關節面通常稍微凹陷。纖維性關節囊附著於其邊緣,薄而疏鬆,內被覆滑膜。後內側有副韌帶,向下附著於樞椎近齒突基底部椎體上,向上附著於近橫韌帶附著的寰椎側塊上前面有前縱韌帶連接著椎體,堅固而厚的纖維束向上附著於寰椎前弓前結節下緣,向下附著於樞椎椎體前面。椎體的後面有黃韌帶連接,上附著於寰椎弓下緣,併到樞椎椎弓板上緣。這些韌帶在此水平為一層薄膜,外側有第2頸神經穿過。

旋轉寰樞關節的肌肉,這些是作用於顱骨、寰椎橫突和樞椎棘突的肌肉。它們主要有頭下斜肌頭後大直肌和一側的頭夾肌以及對側的胸鎖乳突肌

2.Schneider 等對橫向韌帶和翼狀韌帶的力學研究顯示:翼狀韌帶由兩部分構成,其中一部分使齒狀部與枕骨的髁狀突連接,另一部分在寰椎外側塊上插入,其功能是限制軸向旋轉、側彎和屈曲拉伸;橫向韌帶固定齒狀部,向上延長到達枕部,向尾部延伸到達軸體的後表面,形成寰椎的十字韌帶,其功能是限制頭屈曲以及寰椎向前移位。

3.頸1、2、3神經於枕大小神經交匯支配頭皮皮下組織、肌肉、顱骨骨膜,同時與頸上交感神經節相交通,此交感神經節又與迷走神經耳支舌咽神經面神經交通,因此,頸神經損傷影響到耳大神經、面神經和舌咽神經所支配的組織產生病變。

4.頸椎椎動脈經寰椎橫突孔後組成基底動脈,營養小腦,並參與橋腦的血運。此外,動眼神經血液營養源自基底動脈,椎動脈受損上述組織同時受到損害。

5.腰骶角與寰頸角(側位寰椎與頸椎構成的角度)按脊柱圓運動規律和脊椎輪廓平行四邊形幾何圖形法則,此二角相對平衡,如腰骶角紊亂,可繼發寰樞關節錯位。  

病因

1.睡眠枕頭位置不適,長期造成十字韌帶、翼狀韌帶受傷,肌力不平衡,或頸曲紊亂,均可導致寰樞關節位移,損傷頸神經和椎動脈。

2.頸椎曲度紊亂或側彎,也可導致樞椎齒狀突旋轉、傾斜,導寰樞關節位移。損傷頸神經和椎動脈。  

診斷

本診多發生於中青年人,本院觀察215例寰樞關節錯位,19~35歲佔46%,36~50歲佔42%。以伏案工作者占多數。

● 診斷依據

1.患者有頭後枕脹痛不適感;

2.頭暈頭痛、方位性眩暈,頭暈、頭痛可單一出現,也可同時存在;往往遇勞累加重,休息減輕。方位性眩暈可以出現在早上起床時頭暈,或轉頭時頭暈。眩暈嚴重時出現跌仆。頭痛多為偏頭痛或後枕痛,可以忍受,往往早晨較輕,下午加重;休息減輕,遇勞加重。

3.部分患者伴有胸悶心悸,咽喉不適,或睡眠不好,甚至失眠;或記憶力下降,健忘,或者血壓波動,或者視力下降、耳鳴、聽力下降,或輕度面癱

4.觸診可摸到側偏之寰樞(即兩風池穴不對稱)局部有壓痛者。橈動脈試驗陽性。

5.X線片張口位齒狀突偏歪或前傾;側位C1、2、3有成角旋轉,頸曲有改變。

符合以上1、2、4、5者,即可確診為本病。

● 診斷分型

(1)側偏型:X線張口位之齒狀突偏移,寰椎旋轉;側位片C2、3後成角,頸曲改變不大,頸部活動正常。此類型本院統計215例佔67.9%。

(2)前傾型:X線片張口位之齒狀突前傾,寰樞後傾,出現雙邊征;側位頸曲加大,C2、3呈階梯狀改變,頸部活動屈伸受限,旋轉尚可,215例中前傾型,佔26.2%。

(3)混合型:指前傾與側偏同時存在215例中佔9.7%。

● 鑒別診斷

1.美尼爾病(Meniere『s disease):為內耳膜迷路積水,表現為發作性眩暈,波動性聽力減退及耳鳴。其特點是耳鳴加重後眩暈發作,眩暈發作後耳鳴逐漸減輕或消失,耳鼻喉科協助診斷。

2.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覆發作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經功能破壞的表現稱三叉神經痛。常於40歲後起病,女性較多。為驟然發生的劇烈疼痛,發作時病人常緊按病側面部或用擦面部減輕疼痛,嚴重者可伴有同側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所以又稱「痛性抽搐」。

每次發作僅數秒鐘至1~2分鐘即驟然停止。病人面部某個區域可能特別敏感,稍加觸碰即引起疼痛發作,如上下唇鼻翼外側、舌側緣等,這些區域稱之為「觸發點」。此外,在三叉神經的皮下分布穿出骨孔處,常有壓痛點。

3.橋腦小腦角病變:表現為眩暈及一側聽力進行性減退,行走不穩。CT或MRI可見病側橋腦,小腦角處佔位性病變,X線照片可顯示病側內聽道擴大,張口位寰樞椎無錯位。

4.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TIAS):因血管血栓形成栓塞導致腦缺血,引起腦功能短暫喪失,嚴重者因缺血而發生壞死

臨床上短暫腦缺血多見於中年以上的人,發作時2分鐘即出現以下症状,但多在一刻鐘內恢復,無後遺症。表現為對側肢體或面部肌皮無力、癱瘓、麻刺感,或感覺消失,構音障礙;或者突然眩暈,或口周麻刺感,雙側肢體感覺異常,或出現共濟失調。CT、MRI可排除經過短暫腦梗阻或腦出血

局限性腦梗阻是因腦動脈供血不足致腦急性缺血性壞死,俗稱「中風」,多為中年以上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患者,表現為一側頭痛、眩暈、嘔吐,對側身體感覺異常,偏癱,言語不清,舉拙手等中風症状。CT、MRI可協助診斷。  

治療

● 理筋方法

1.藥熨:頸部、胸背,特別是寰樞部位結合藥敷;

2.骨空針調壓法:針上風池、上風府、腦空穴位

3.寰樞椎部位用輕揉手法按摩

● 調曲複位法

辨證施法,用寰樞端轉法。側偏型:術者用左肘提患者下頜(輕提),右拇、食二指分別置於寰樞兩側(相當於風池穴),行欲合先離手法旋轉,(注意:頭部旋轉不宜超過10度),反覆3~5次,則側突之寰樞複位,兩側平衡,再無壓痛即可。前傾型:術式同上,但拇指按壓第二頸椎棘突,反覆2~3次。每天一次,3~5次後加用頸胸樞紐旋轉法。

練功:

用以宗健脊強身十八式中1、2、3、4、5、6、7式(參考第三章以宗健脊十八式)

方藥辯證論治

根據辯證可選用天麻鉤藤飲疏風滋血湯,辯證加減。

療效判斷:

治癒:頭暈、頭痛症状消失,寰樞關節完全複位。

好轉:頭暈、頭痛減輕,寰樞關節基本複位(殘留輕度側偏或前傾)。

無效:症状體征無改變,寰樞關節錯位無改變。

治療注意事項:

1.寰樞關節錯位不宜作布兜牽引,牽引一般易加劇頭暈、噁心

2.禁用作寰樞椎的高度旋轉和後伸手法,也不宜用斜扳法。  

預後

1.年輕患者恢復快,側偏型治療一般2~4周可以康復;混合型和前傾型需4~6周。

2.如合併神經功能症状,例如失眠、健忘或耳鳴,在寰樞椎複位後往往需較長時間症状才能消失,有必要配合骨空針法和中藥辯證論治。  

發病機理

解剖特點與損傷機制:

寰樞關節包括:(1)寰樞外側關節,由左、右寰椎下關節面與樞椎的上關節面構成;(2)齒狀突前、後關節,分別位於齒狀突前面與寰椎前弓的齒凹和齒狀突後面與寰椎橫韌帶之間,形成兩個滑膜腔。寰樞關節的周圍韌帶及覆膜有寰椎橫韌帶、齒狀突尖韌帶、翼狀韌帶、覆膜及寰椎後弓與樞椎椎弓間的黃韌帶。頭部旋轉運動的90%發生於此關節,它不但運動靈活,且周圍有許多韌帶連接枕骨、寰椎、樞椎及其他頸椎。當頭顱部遭受突然屈曲作用時,頭部的動能大部分集中在橫韌帶上,齒狀突恰在其中央部,形成一種「切割」外力,可造成橫韌帶斷裂。另外造成寰椎爆裂性骨折(Jefferson骨折)的垂直暴力作用,使寰椎側塊和椎弓骨折段分離移位也可造成橫韌帶撕裂。橫韌帶附著於寰椎兩側塊前方附著,並與其前弓共同構成骨纖維結構,包繞並限制齒狀突過度活動,保護寰樞椎穩定,當橫韌帶損傷或斷裂時即可出現寰樞關節的脫位或半脫位。這是一種嚴重損傷,常伴有脊髓損傷,可立即致命。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橫韌帶損傷的嚴重程度和寰椎前脫位程度以及是否對脊髓造成壓迫。局部表現主要是枕下和枕頸部疼痛,活動功能受限,如果合併脊髓損傷,有三種情況發生:(1)呼吸中樞受到波及時,於損傷現場致命;(2)損傷後有一過性神經,表現短暫肢體癱瘓或肢體無力,但能迅速好轉乃至治恢復;(3)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功能障礙,此為最嚴重者。如果未獲得及時有效治療,寰椎脫位則更加嚴重,脊髓受壓也隨之加劇;(4)遲發性神經症状。損傷在當時和早期並不發生,隨著頭頸活動增加而逐漸出現。寰樞椎脫位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頭頸部傾斜。如果單側向前移位時,頭部離開患側向健側傾斜;頸部疼痛和僵直,枕大神經痛等。脊髓壓迫症狀和體征極少發生。有時微小的創傷就可造成寰樞關節旋轉移位,頭在旋轉位置上,取代了寰椎在樞椎上面的運動,兩者僅能有少許活動。

參看

關於「寰樞關節脫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