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學/鏈狀帶絛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人體寄生蟲學》 >> 絛蟲 >> 鏈狀帶絛蟲
人體寄生蟲學

人體寄生蟲學目錄

鏈狀帶絛蟲(Taenia solium Linnaeus,1758)也稱豬肉絛蟲、豬帶絛蟲或有鉤絛蟲,是我國主要的人體寄生絛蟲。古代醫籍中稱之為寸白蟲或白蟲。早在公元217年,《金匱要略》中即有白蟲的記載,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該蟲體形態描述為「長一寸而色白、形小扁」,並指出因炙食肉類而傳染。我國《神農本草經》中記錄了三種驅白蟲的草藥。人體感染囊尾蚴早在1558年就為Rumber所發現,以後又由Kuchemeister(1855)與Leuchart(1855)分別以飼養方式證實了豬囊尾蚴與人體成蟲的關係。

形態

成蟲乳白色,扁長如帶,較薄,略透明,長約2~4m,前端較細,向後漸扁闊。頭節近似球形,直徑0.6~1mm,不含色素,除有4個吸盤外,頂端還具頂突,其上有小鉤25~50個,排列成內外兩圈,內圈的鉤較大,外圈的稍小。頸部纖細,直徑僅約頭節之半。鏈體上的節片數約700~1000片,近頸部的幼節,節片短而寬;中部的成節近方形,末端的孕節則為長方形。每一節片的側面有一生殖孔,略這, 規則地分布於鏈體兩側。每一成節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約150~200個,輸精管向一側橫走,在縱排泄管外側經陰莖囊開口於生殖腔。陰道在輸精管的後方。卵巢在節片後1/3的中央,分為三葉,除左右兩葉外,在子宮與陰道之間另有一中央小葉卵黃腺位於卵巢之後。孕節中充滿蟲卵的子宮向兩側分支,每側約7~13支,每一支又繼續分支,呈不規則的樹枝狀(圖15-8)。每一孕節中約含4萬個蟲卵。

蟲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徑31~43µm。卵殼很薄,內為胚膜,在蟲卵自孕節散出後,卵殼多已脫落,稱不完整卵。胚膜較厚,棕黃色,由許多稜柱體組成,在光鏡下呈放射狀的條紋。胚膜內含球形的六鉤蚴(onchosphere),直徑約14~20µm,有3對小鉤(圖15-8)。

鏈狀帶絛蟲


圖15-8 鏈狀帶絛蟲

豬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如黃豆大小,為白色半透明的囊狀物,囊內充滿透明的囊液。囊壁分兩層,外為皮層,內為間質層,間質層有一處向囊內增厚形成向內翻卷收縮的頭節。其形態結構和成蟲一樣。

生活史

人是豬帶絛蟲的終宿主,也可作為其中間宿主;豬和野豬是主要的中間宿主。以豬囊尾蚴實驗感染白掌長臂猿和大狒狒獲得成功。

成蟲寄生於人的小腸上段,以頭節固著腸壁。孕節常單獨或5~6節相連地從鏈體脫落,隨糞便排出,脫離蟲體的孕節,仍具有一定的活動力,可因受擠壓破裂而使蟲卵散出。當蟲卵或孕節被豬或野豬等中間宿主吞食,蟲卵在小腸內經消化液作用24~72小時後,蟲卵胚膜破裂,六鉤蚴逸出,然後借其小鉤和分泌物的作用,鑽入小腸壁,經血循環或淋巴系統而到達宿主身體各處。在寄生部位,蟲體逐漸長大,中間細胞溶解形成空腔,充滿液體,約經10周後,豬囊尾蚴發育成熟。豬囊尾蚴在豬體內寄生的部位為運動較多的肌肉,以股內側肌多見,再者依次為深腰肌、肩胛肌、膈肌、心肌舌肌等,還可以寄生於腦、眼等處。囊尾蚴在豬體內可存活數年。被囊尾蚴寄生的豬肉俗稱為「米豬肉」或「豆豬肉」。如宿主未被屠宰則久後囊尾蚴死亡並鈣化

當人誤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豬肉後,囊尾蚴在小腸受膽汁刺激而翻出頭節,附著於腸壁,約經2~3個月發育為成蟲並排出孕節和蟲卵。成蟲在人體內壽命可達25年以上。

人也可成為豬帶絛蟲的中間宿主,當人誤食入蟲卵或孕節後,可在人體發育成囊尾蚴,但不能繼續發育為成蟲(圖15-9)。

鏈狀帶絛蟲生活史


圖15-9 鏈狀帶絛蟲生活史

致病

成蟲寄生人體小腸,一般多為1條,在某地方性流行區患平均感染的成蟲多至2.3~3.8條,國內報導一例最多感染19條。腸絛蟲病的臨床症状一般輕微。糞便中發現節片是最常見的患者求醫原因。少數患者有上腹或全腹隱腹、消化不良腹瀉體重減輕等症状。偶有因頭節固著腸壁而致局部損傷者,少數穿破腸壁或引起腸梗阻。國內報告(1989)大腿皮下及甲狀腺組織內成蟲(蟲體分別為15×0.3cm和8cm×0.2cm)異位寄生的病例。

囊尾蚴病是嚴重危害人體的寄生蟲病之一,俗稱囊蟲病,其危害程度大於絛蟲病。危害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數量而不同。人體感染蟲卵的方式有三種:①自體內感染,如絛蟲病患者反胃嘔吐時,腸道逆蠕動將孕節反入胃中引起感染。②自體外感染,患者誤食自己排出的蟲卵而引起再感染。③異體(外來)感染,誤食入他人排出的蟲卵引起。據報告約有16%~25%的豬帶絛蟲病患者伴有囊尾蚴病,而囊尾蚴病患者中約55.6%伴有豬帶絛蟲寄生。

人體寄生的囊尾蚴可由1個至成千個;寄生部位很廣,囊尾蚴依次好發於人體的皮下組織、肌肉、腦和眼,其次為心、舌、口、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宮、神經鞘、骨等。寄生於不同部位的囊尾蚴,其大小和形態也有所不同。在疏鬆的結締組織腦室中的囊尾蚴多呈圓形,大小約5~8mm;在肌肉中略伸長;在腦氏部的長2.5mm,且可具分支或葡萄樣突起,稱為葡萄狀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

人體囊尾蚴病依其主要寄生部位可分為三類: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位於皮下或粘膜下,肌肉中,形成結節。數目可由1個至數千個。以軀幹和頭部較多,四肢較少。結節在皮下呈圓形或橢圓形,約0.5~1.5cm,硬度近似軟骨,手可觸及,與皮下組織無粘連,無壓痛。常分批出現,並可自行逐漸消失。感染輕時可無症状。寄生數量多時,可自覺肌肉酸痛無力,發脹、麻木或呈假性肌胎大症等。

2.腦囊尾蚴病 由於囊尾蚴在腦內寄生部位與感染程度不同,以及囊尾蚴本身的情況與宿主對寄生蟲的反應也不同,腦囊尾蚴病的臨床症状極為複雜,可全無症状,但有的可引起猝死。通常病程緩慢,囊尾蚴病發病時間以1個月至1年為最多,最長可達30年。癲癇發作,顱內壓增高,精神症状是腦囊尾蚴病的三大主要症状,以癲癇發作最多見。據資料記載,1590例腦囊蟲病患者中,有癲癇發作的佔61%。囊尾蚴寄生於腦實質、蛛網膜下腔和腦室均可使顱內壓增高;對315例腦囊尾蚴病患者進行了腰穿檢查,發現38.4%患者的顱內壓增高。神經疾患和腦血流障礙症状如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及精神症状,其他可有頭痛頭暈、嘔吐、神志不清失語、肢麻、局部抽搐、聽力障礙、精神障礙痴呆偏癱失明等。最近國內學者提出腦囊尾蚴病的臨床分型是:①癲癇型;②腦實質型;③蛛網膜下腔型;④腦室型;⑤混合型;⑥亞臨床型,其中以癲癇型為最多見。不同型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嚴重性不同,治療原則與預後也不一樣。

腦囊尾蚴病患者在腦炎的發病上起誘導作用,並可使腦炎病變加重而致死亡。

3.眼囊尾蚴病 囊尾蚴可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但絕大多數在眼球深部,玻璃體(51.6%),及視網膜下(37.1%)寄生。通常累及單眼。症状輕者表現為視力障礙,常可見蟲體蠕動,重者可失明。對452例眼囊尾蚴病患者做了眼底檢查,其中39.16%的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眼底異常,其中,視神經乳頭水腫者佔25%,有5%患者視神經萎縮,有41例表現為視神經水腫合併出血。在眼部症状發生之前,約有11%患者有發燒史,29%的患者發生頭痛,眼內囊尾蚴的壽命約為1~2年。眼內囊尾蚴存活時,一般患者尚能忍受。但囊尾蚴一旦死亡,蟲體的分解物可產生強烈刺激,造成眼內組織變化,玻璃體混濁視網膜脫離、視神經萎縮,並發白內障,繼發青光眼等終致眼球萎縮而失明。

診斷

1.豬帶絛蟲病的診斷 豬帶絛蟲病是由於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米豬肉」所致,故詢問上述吃肉習慣對發現病人有一定意義。由於該蟲孕節蠕動能力較弱,檢獲孕節和蟲卵的機會較少,對可疑的患者應連續數天糞便檢查,必要時還可試驗性驅蟲。收集患者的全部糞便,用水淘洗檢查頭節和孕節可以確定蟲種和明確療效。將檢獲的頭節或孕節夾在兩載玻片之間輕壓後,觀察頭節上的吸盤和頂突小鉤或孕節的子宮分支情況及數目即可確診,並與牛帶絛蟲相鑒別。

2.囊尾蚴病的診斷 一般比較困難,詢問病史有一定意義,但主要根據發現皮下囊尾蚴結節,手術摘除結節後檢查。眼囊尾蚴病用眼病鏡檢查易於發現;對於腦和深部組織的囊尾蚴可用X線、B超、CT等影像儀器檢查並可結合其它臨床症状如癲癇、顱壓增高和精神症状等確定。近年採用核磁共振可進一步提高診斷率。免疫學試驗具有輔助診斷價值,尤其是對無明顯臨床體症的腦型患者更具重要參考意義。

目前經實驗證明有效的免疫學方法有:①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HA),陽性檢出率為73%~88%,為臨床上常規應用;②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好,陽性檢出率為88.4%;③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特異性和敏感性更好,且簡便易行,適於基層使用,陽性檢出率為95%以上。其它還酶標記抗原對流免疫電泳(ELACIE)和單株抗體檢測患者循環抗原如McAb(4F4)、抑制性ELISA等。

流行

豬帶絛蟲在全世界分布很廣,但感染率不高,主要流行於歐洲,中、美一些國家及印度等。在我國分布也很普遍,散發病例見於全國27個省(區、市)。近年來,各地的感染人數呈增加的趨勢。主要分布在雲南、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北、河南等省。有的地方有局限性流行。凡是豬帶絛蟲病發病率高的鄉村,豬體囊尾蚴和人體囊尾蚴感染率亦高,三者呈平行消長。患者以青壯年為主,在1978例囊尾蚴病患者中,青壯年佔83.8%,男性佔75.29%,女性佔24.71%,農村多於城市。

該病流行因素主要由於豬飼養不善,豬感染囊尾蚴和人食肉的習慣或方法不當。我國普遍採用欄圈養豬,但有的地方則不豬圈,或是仔豬敞放,或是廁所建造簡陋,豬能自由出入,吞食糞便。也有些流行地區居民不習慣使用廁所,或人廁畜圈相連(連茅圈),造成了豬受染的機會。各地豬的囊尾蚴感染率高低不一。

在豬帶絛蟲病嚴重的流行區,當地居民有愛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豬肉的習慣,對本病的傳播起著決定的作用。如雲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節慶日菜肴:白族的「生皮」、傣族的「剁生」,哈尼族的「噢嚅」,均系用生豬肉製作。還有熏食或腌肉不再經火蒸煮。另外,如西南地區的「生片火鍋」,雲南的「過橋米線」,福建的「沙茶麵」等,都是將生肉片在熱湯中稍燙後,蘸佐料或拌米粉或麵條食用。有時因食含囊尾蚴豬肉包子或餃子,如蒸煮時間過短,未將囊尾蚴殺死。或使用同一刀、砧板,切生、熟肉,均易造成交叉污染,而致人感染。

防治

各地防治豬帶絛蟲病的經驗是要抓好「驅、管、檢」的綜合防治措施。

1.治療病人 在普查的基礎上及時為患者驅蟲治療。由於本蟲寄生在腸道常可導致囊尾蚴病,故必須儘早並徹底驅蟲治療。驅絛蟲藥物較多,近年多採用檳榔南瓜子合劑。此外,阿的平、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達唑等都取得較好驅蟲效果。

檳榔、南瓜子合劑療法效果良好。多數患者在服藥5~6小時內即排出完整的蟲體,若只有部分蟲體排出時,可用溫水坐浴,讓蟲體慢慢排出,切勿用力拉扯,以免蟲體前段和頭節斷留在消化道內。用過的水應進行適當的處理以免蟲卵擴散。服藥後應留取24小時糞便,仔細淘洗檢查有無頭節。如未得頭節,應加強隨訪,若3~4個月內未再發現節片和蟲卵則可視為治癒。

治療囊尾蚴病習用的方法是以手術摘除囊尾蚴。眼囊尾蚴病唯一合理的治療法是手術摘取蟲體,如待蟲體死亡,引起劇烈的炎症反應,最近不得不摘除整個眼球。但在特殊部位或較深處的囊尾蚴往往不易施行手術,而僅能給予對症治療。如腦囊尾蚴病時給抗癲癇藥物等。國內有用中藥針灸治療囊尾蚴病取得療效的報導。近年證明吡喹酮、丙硫咪唑和甲苯咪唑可使囊尾蚴變性和死亡,特別是前者具有療效高、藥量小,給藥方便等優點,但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嘔吐、發熱頭暈皮疹毒副作用

2.管理廁所豬圈 發動群眾管好廁所、建圈養豬,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注意個人衛生 必須大力宣傳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習慣,不吃生肉,飯前便後洗手,以防誤食蟲卵。烹調務必將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經5分鐘即可被殺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開。

4.加強肉類檢查 搞好城鄉肉品的衛生檢查,尤其要加強農貿市場上個體商販出售的肉類檢驗,在供應市場前,肉類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查和處理。豬肉在-12~-13℃環境中,經12小時,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殺死。

在防治中要加強領導,農、牧、衛生、商業部門密切配合,狠抓綜合性措施的落實,切實做到防治見效。

32 闊節裂頭絛蟲 | 肥胖帶絛 32
關於「寄生蟲學/鏈狀帶絛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