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硬如板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妊娠20周後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placental abruption)。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併發症,具有起病急、進展快,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母兒生命。國內報導的發生率為4.6‰~21‰,國外的發生率為5.1‰~23.3‰。發生率高低與分娩後是否仔細檢查胎盤有關。有些輕型胎盤早剝於臨產前可無明顯症状,只在產後檢查胎盤時,發現早剝處有凝血塊壓跡,此類患者易被忽略。腹部檢查:觸診子宮硬如板狀,有壓痛,尤以胎盤附著處最明顯。

目錄

子宮硬如板狀的原因

胎盤早剝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其發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血管病變 胎盤早剝孕婦並發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疾病,尤其已有全身血管病變者居多。當底蛻膜螺旋小動脈痙攣硬化,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蛻膜層形成血腫,導致胎盤子宮壁剝離。

2.機械性因素 外傷(特別是腹部直接受撞擊或摔倒腹部直接觸地等)、行外倒轉術矯正胎位、臍帶過短臍帶繞頸、在分娩過程中胎先露部下降,均可能促使胎盤早剝。此外,雙胎妊娠的第一胎兒娩出過快或羊水過多於破膜時羊水流出過快,使子宮內壓驟然降低,子宮突然收縮,也可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3.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 妊娠晚期或臨產後,孕產婦長時間取仰臥位時,可發生仰臥位低血壓症候群。此時由於巨大的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而子宮靜脈卻瘀血靜脈壓升高,導致蛻膜靜脈床瘀血或破裂,導致部分或全部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胎盤早剝分為顯性剝離、隱性剝離及混合性3種類型。胎盤早剝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蛻膜出血,形成血腫,使胎盤自附著處剝離。若剝離面小,血液很快凝固,臨床多無症状;若剝離面大,繼續出血,形成胎盤後血腫,使胎盤的剝離部分不斷擴大,出血逐漸增多,當血液沖開胎盤邊緣,沿胎膜與子宮壁之間經宮頸管向外流出,即為顯性剝離(revealed abruption)或外出血。若胎盤邊緣仍附著於子宮壁上,或胎膜與子宮壁未分離,或胎頭已固定於骨盆入口,均能使胎盤後血液不能外流,而積聚於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即為隱性剝離(concealed abruption)或內出血。由於血液不能外流,胎盤後積血越積越多,宮底隨之升高。當內出血過多時,血液仍可沖開胎盤邊緣與胎膜,經宮頸管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mixed hemorrhage)。偶有出血穿破羊膜而溢入羊水中,使羊水成為血性羊水。

胎盤早剝發生內出血時,血液積聚於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由於局部壓力逐漸增大,使血液侵入子宮肌層,引起肌纖維分離,甚至斷裂、變性。當血液浸及子宮漿膜層時,子宮表面呈藍紫色瘀斑,尤其在胎盤附著處更明顯,稱為子宮胎盤卒中(uteroplacental apoplexy)。此時,由於肌纖維受血液浸漬,收縮力減弱。有時血液滲入闊韌帶以及輸卵管系膜,甚至可能經輸卵管流入腹腔。

嚴重的胎盤早剝可能發生凝血功能障礙,主要是由於從剝離處的胎盤絨毛和蛻膜中釋放大量的組織凝血活酶(Ⅲ因子)進入母體循環內,激活凝血系統,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肺、腎等臟器的毛細血管內也可有微血栓形成,造成臟器的損害。胎盤早剝持續時間越久,促凝物質不斷進入母體循環內,DIC繼續發展,激活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產生大量的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大量FDP具有複雜的抗凝作用,干擾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纖維蛋白多聚作用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由於發生胎盤早剝,使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包括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及Ⅴ、Ⅷ因子等)及產生高濃度的FDP,最終導致凝血功能障礙。

子宮硬如板狀的診斷

1、DIC與凝血功能障礙:重型胎盤早剝,特別是胎死宮內的患者可能發生DIC與凝血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皮下、粘膜或注射部位出血子宮出血不凝或僅有較軟的凝血塊,有時尚可發生尿血咯血嘔血等現象。對胎盤早剝患者從入院到產後均應密切觀察,結合化驗結果,注意DIC的發生及凝血功能障礙的出現,並給予積極防治。 2、產後出血:胎盤早剝對子宮肌層的影響及發生DIC而致的凝血功能障礙,發生產後出血的可能性大且嚴重。必須提高警惕。 3.急性腎功能衰竭 重型胎盤早剝大多伴有妊高征,在此基礎上加上失血過多休克時間長及DIC等因素,均嚴重影響腎的血流量,造成雙側腎皮質腎小管缺血壞死,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

1.B型超聲檢查 對可疑及輕型患者行B型超聲檢查,可確定有無胎盤早剝及估計剝離面大小。若有胎盤血腫超聲聲像圖顯示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出現液性暗區,界限不太清楚。對可疑及輕型有較大幫助。重型患者的B超聲像圖則更加明顯,除胎盤與宮壁間的液性暗區外,還可見到暗區內有時出現光點反射(積血機化)、胎盤絨毛板向羊膜腔凸出以及胎兒的狀態(有無胎動及胎心搏動)。

2.化驗檢查 主要了解患者貧血程度及凝血功能。血常規檢查了解患者貧血程度;尿常規了解腎功能情況,由於胎盤早剝常由重度妊高徵引起,因此必要時尚應作血尿素氮尿酸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

重型胎盤早剝可能並發DIC,應進行有關實驗室檢查,包括DIC的篩選試驗(如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測定和3P試驗)以及纖溶確診試驗(如Fi試驗即FDP免疫試驗、凝血酶時間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等)。急症患者可行血小板計數、全血凝塊觀察與溶解試驗,作為簡便的凝血功能監測,以便及早診斷是否並發凝血功能障礙。

全血凝塊觀察及溶解試驗:取2~5ml血液放入小試管內,將試管傾斜,若血液在6分鐘內不凝固,或凝固不穩定於1小時內又溶化,提示血凝異常。若血液在6分鐘凝固,其體內的血纖維蛋白原含量通常在1.5g/L以上;血液凝固時間超過6分鐘,且血凝塊不穩定,其體內的血纖維蛋白原含量通常在1~1.5g/L;血液超過30分鐘仍不凝,其體內的血纖維蛋白原含量通常少於1g/L。

子宮硬如板狀的鑒別診斷

妊娠晚期出血,除胎盤早剝外,尚有前置胎盤子宮破裂及宮頸病變出血等,應加以鑒別,尤其應與前置胎盤及子宮破裂進行鑒別。

1.前置胎盤:輕型胎盤早剝也可為無痛性陰道出血體征不明顯,行B型超聲檢查確定胎盤下緣,即可確診。子宮後壁的胎盤早剝,腹部體征不明顯,不易與前置胎盤區別,B超檢查亦可鑒別。重型胎盤早剝的臨床表現極典型,不難與前置胎盤相鑒別。

2.先兆子宮破裂:往往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出現強烈宮縮、下腹疼痛拒按煩躁不安、少量陰道流血、有胎兒窘迫徵象等。以上臨床表現與重型胎盤早剝較難區別。但先兆子宮破裂多有頭盆不稱、分娩梗阻或剖宮產史,檢查可發現子宮病理縮復環,導尿有肉眼血尿等,而胎盤早剝常是重度妊高征患者,檢查子宮呈板樣硬。

1、DIC與凝血功能障礙:重型胎盤早剝,特別是胎死宮內的患者可能發生DIC與凝血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皮下、粘膜或注射部位出血,子宮出血不凝或僅有較軟的凝血塊,有時尚可發生尿血咯血嘔血等現象。對胎盤早剝患者從入院到產後均應密切觀察,結合化驗結果,注意DIC的發生及凝血功能障礙的出現,並給予積極防治。 2、產後出血:胎盤早剝對子宮肌層的影響及發生DIC而致的凝血功能障礙,發生產後出血的可能性大且嚴重。必須提高警惕。 3.急性腎功能衰竭 重型胎盤早剝大多伴有妊高征,在此基礎上加上失血過多休克時間長及DIC等因素,均嚴重影響腎的血流量,造成雙側腎皮質腎小管缺血壞死,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

1.B型超聲檢查 對可疑及輕型患者行B型超聲檢查,可確定有無胎盤早剝及估計剝離面大小。若有胎盤後血腫超聲聲像圖顯示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出現液性暗區,界限不太清楚。對可疑及輕型有較大幫助。重型患者的B超聲像圖則更加明顯,除胎盤與宮壁間的液性暗區外,還可見到暗區內有時出現光點反射(積血機化)、胎盤絨毛板向羊膜腔凸出以及胎兒的狀態(有無胎動及胎心搏動)。

2.化驗檢查 主要了解患者貧血程度及凝血功能。血常規檢查了解患者貧血程度;尿常規了解腎功能情況,由於胎盤早剝常由重度妊高徵引起,因此必要時尚應作血尿素氮尿酸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

重型胎盤早剝可能並發DIC,應進行有關實驗室檢查,包括DIC的篩選試驗(如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測定和3P試驗)以及纖溶確診試驗(如Fi試驗即FDP免疫試驗、凝血酶時間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等)。急症患者可行血小板計數、全血凝塊觀察與溶解試驗,作為簡便的凝血功能監測,以便及早診斷是否並發凝血功能障礙。

全血凝塊觀察及溶解試驗:取2~5ml血液放入小試管內,將試管傾斜,若血液在6分鐘內不凝固,或凝固不穩定於1小時內又溶化,提示血凝異常。若血液在6分鐘凝固,其體內的血纖維蛋白原含量通常在1.5g/L以上;血液凝固時間超過6分鐘,且血凝塊不穩定,其體內的血纖維蛋白原含量通常在1~1.5g/L;血液超過30分鐘仍不凝,其體內的血纖維蛋白原含量通常少於1g/L。

子宮硬如板狀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加強產前檢查,積極預防與治療妊高征;對合併高血壓病慢性腎炎等高危妊娠應加強管理;妊娠晚期避免仰臥位及腹部外傷;胎位異常外倒轉術糾正胎位時,操作必須輕柔;處理羊水過多雙胎分娩時,避免宮腔內壓驟然降低。

參看

關於「子宮硬如板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