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荊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土荊芥
Tǔ Jīnɡ Jiè
土荊芥
別名 臭草[福建、江西、貴州]、臭藜藿、殺蟲芥、鉤蟲草、鵝腳草、狗咬癀、紅澤蘭、天仙草、臭草、火油根、香藜草、臭蒿、藜荊芥、鴨腳草、臭藜霍、洋螞蟻草、虎骨香、蝨子草、狗咬、火油草、痱子草、殺蟲草、大本馬齒莧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用於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外用治皮膚濕疹瘙癢,並殺蛆蟲。
英文名  
始載於 生草藥性備要
毒性 大毒
歸經 脾經
藥性
藥味

土荊芥,種拉丁名: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揮髮油有毒。其含量以果實最多,故毒性較強,葉次之,莖最弱。常服量10-30,可驅蟲。中毒量60—90g,中毒潛伏期為30分鐘到4小時。土荊芥油中毒,對呼吸系統興奮麻痹,對消化道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並能損傷腎臟、毒害視神經聽神經,產生永久性的耳聾視力減退症状[15]。輕度中毒有噁心嘔吐腹痛感覺異常頭痛眩暈,重度中毒則產生譫妄驚厥癱瘓昏迷,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據報導,曾有人服土荊芥油2.4ml,不久即出現昏迷、陣發性痙攣、大腦皮層及聽神經遭受不可逆損害,造成聾啞。

科。一年生草本,株高50-10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長3-8厘米,寬1-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成柄;邊緣不整齊鋸齒。花3-5朵簇生於苞腋,再組成穗狀花序花被片5,雄蕊5,子房具黃色腺點,柱頭3,絲狀。胞果扁球形。種子紅褐色,有光澤。全株具芳香氣味,果含揮髮油(土荊芥油),驅蟲劑

【別名】臭草[福建、江西、貴州]、臭藜藿、殺蟲芥、鉤蟲草、鵝腳草、狗咬癀

【簡介】為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以全草入藥。播種當年8~9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放通風處陰乾。

【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多分枝,有棱,無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強烈的氣味。單葉互生,具短柄。夏、秋之間開綠色小花,穗狀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苞片葉狀,花束細小。胞果膜質,扁球形,包藏於花被內。種子細小,紅棕色、光亮。

【生長環境】生於荒野、山坡。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溫。有小毒。

【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用於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外用治皮膚濕疹瘙癢,並殺蛆蟲。

【用法與用量】1~3錢,研粉或製成丸劑,或製成土荊芥油;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備註】土荊芥油有劇烈刺激性。大劑量時引起噁心、嘔吐,吸收後能麻痹腸肌而引起便秘,還能引起耳鳴和時覺障礙。中毒劑量則產生昏迷、呼吸遲緩,偶發驚厥。對肝腎也有毒性。雖可用於蛔蟲病、鉤蟲病和鉤蛔混合感染。但毒性較大,用時必須嚴格掌握劑量。成人常用量為0.8~1.2毫升,不可超過極量(1.5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服藥時不宜空腹,亦不宜先用瀉藥,因能增加吸收。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特徵及用途: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米左右。莖直立,分枝,圓柱形,有棱,表面淡綠色或微紅色。葉互生,披針形或橢圓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鈍齒。葉背有黃色腺點,花束有頂生和腋生,穗狀花序,呈綠色。胞果,綠色圓球形。莖葉和果都有強烈氣味。生於林邊曠地、草叢中。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用以治療毛細線蟲

使用方法:防治毛細線蟲,用土荊芥、干貫眾蘇梗、苦樹根(5:6:3:5)按比例配製,每50公斤魚用290克,煎汁後混在豆餅中投喂。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全草黃綠色,莖上有柔毛。葉皺縮破碎,葉緣常具稀疏不整齊的鈍鋸齒;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見散生油點;葉脈有毛。花著生於葉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層囊狀而具腺毛的宿萼。種子黑色或暗紅色,平滑,直徑約0.7mm。具強烈而特殊的香氣。味辣而微苦。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①上、下表皮均有囊狀腺毛,頭部單細胞,略呈矩圓形,長100-140μm,直徑40-56μm,柄1-4細胞。②氣孔甚密,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③非腺毛1-7個細胞,頂端細胞長而鈍圓,壁薄多扭曲,基部細胞膨大,有縱向角質紋理。④葉肉組織中有草酸鈣砂晶、簇晶及方晶。此外,偶見頭部為2細胞,柄6-9細胞的腺毛,其基部細胞亦膨大呈錐狀。

關於「土荊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土荊芥條目的留言

--117.136.84.188 2016年7月8日 (五) 11:39 (CST)

留言: 有收購。土荊芥的嗎請聯繫我電話13888541284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