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吊蠟燭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倒吊蠟燭 | 中藥圖典 |
倒吊蠟燭 Dǎo Diào Là Zhú |
|
---|---|
別名 | 神仙蠟燭、墨柱根、章表、墨柱果、常子、九濃木、枝桐木、豬松木、刀柄、苦常、細姑木、馬凌、豬菜母、苦楊 |
功效作用 | 祛風通絡;化痰散結;利濕。主風濕痹痛;腰膝疼痛;跌打損傷;瘰癧;慢性支氣管炎;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生草藥性備要》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淡 |
【異名】神仙蠟燭(《廣州植物志》),墨柱根、章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倒吊筆的根或莖。
【植物形態】倒吊筆 喬木,高約5~12米,有乳汁。葉對生;卵形至矩圓狀卵形,長8~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兩面均被柔毛。聚傘花序長5~8厘米;萼5裂,裡面有腺體;花冠粉紅而帶白或白色,高腳碟形,管田柱形,短,裂片5,矩圓形,長約1.5厘米,鱗片與花冠裂片對生的長約8毫米,3裂,與裂片互生的長約6毫米,2裂;雄蕊著生於花冠管之頂,突出,圍繞花柱;心皮2,花柱線形。蓇葖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1~1.5厘米。種子線形,有豐富的白色種毛。花期6月。生於山野或栽培於庭園。分布廣東、廣西等地。本植物的葉(倒吊筆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 很多切成不規則的片塊狀,切面寬2.5-4cm。外皮灰白色、上黃色或灰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及白色點狀突起的皮孔;皮部鬆浮,易剝落。質輕而硬,斷面木部黃白色。氣微,味淡。以片大、切面色黃白者為佳。枝圓柱形,長短不一,表面黃灰色,密生點狀皮孔,並可見葉痕、芽痕,質脆,折斷面木部佔大部分。氣微,味微苦。
目錄 |
藥理作用
倒吊筆根流浸膏對小鼠無祛痰、鎮咳作用,其煎劑作體外抑菌試驗,對常見呼吸道細菌沒有抑制作用。
同屬植物Wrightia tinctoria種子的水煎劑給人工發熱大鼠灌胃有明顯退熱作用,其強度大於醋柳酸。
性味
①《本草求原》:"淡,平。"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涼。"
功用主治
①《生草藥性備要》:"根:煲酒治跌打。花(種毛):治刀傷。"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濕,通經絡,散結化郁。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淋巴結結核,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2兩。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倒吊筆根2兩,加水煎成40毫升,加糖分2次飯後服,10天為一療程。臨床觀察數十例,具有祛痰、鎮咳作用。但服藥後有噁心、嘔吐、頭暈等副作用;對血壓、心臟、肝功能、小便常規、白細胞無明顯影響。
|
關於「倒吊蠟燭」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