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傷寒雜病論》 >> 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目錄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惡寒者,若脈沉遲,名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若脈浮數,名柔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日痙,為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風病,下之則痙,複發汗,必拘急

瘡家,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則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脈長大者,為欲解;其脈如故,及伏弦者,為未解。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痙病,有灸瘡者,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兒兒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括蔞桂枝湯主之。


目錄

括蔞桂枝湯方

括萎根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芍藥三兩 生薑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者,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大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進一升,得汗停後服。

痙病,手足厥冷,發熱間作,唇青目陷,脈沉弦者,風邪厥陰也,桂枝加附子當歸細辛人蔘乾薑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當歸細辛人蔘乾薑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當歸四兩 細辛一兩 附子一枚(炮) 人蔘二兩 乾薑一兩半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痙病,本屬太陽,若發熱,汗出,脈弦而實者,轉屬陽明也,宜承氣輩與之。

痙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洗) 厚朴半斤(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實、厚朴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一服下者,止後服。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

右剪取婦人中裩,近隱處,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襠燒,和服如法。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劈) 香豉一升(棉襄)

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納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傷寒差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人蔘三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 澤瀉 括蔞根 蜀漆(洗去腥) 葶歷(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腥)

右七味等分,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方見霍亂

傷寒解後,虛贏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

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蔘三兩 麥門冬一升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納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已解,而日暮微煩者,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之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32 辨霍亂吐利病脈證並治 | 辨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 32
關於「傷寒雜病論/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