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防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黑面防己
Hēi Miàn Fánɡ Jǐ
別名 耳葉馬兜鈴、木防己、麻瘋龍、暗消、假通城虎、假大薯、鬼燈籠、藤子防己、小提蘿、大暗消、白解
功效作用 利水除濕,止痛,消炎。用於泌尿道感染水腫風濕關節疼痛,胃潰瘍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心經肺經肝經大腸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黑面防己

【拼音名】 Hēi Miàn Fánɡ Jǐ

【別名】 耳葉馬兜鈴木防己、麻瘋龍、暗消

【來源】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卵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tagala Chamisso,以入藥。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晒乾。

【性味】 苦、辛,涼。

【功效與作用】 利水除濕,止痛,消炎。用於泌尿道感染水腫風濕關節疼痛,胃潰瘍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黑面防己

【拼音名】 Hēi Miàn Fánɡ Jǐ

【別名】 假通城虎假大薯鬼燈籠、麻瘋龍、暗消、藤子防己、小提蘿、大暗消、白解。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耳葉馬兜鈴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晒乾備用。

【原形態】 耳葉馬兜鈴 草質藤本。根圓柱形,其間有時具縊紋,莖無毛,干後有明顯淺槽紋。葉互生;葉柄長2.5-4cm;葉片卵狀心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2cm,寬4-14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深心形,兩側裂片近圓形,下垂,邊全緣;基出脈5條。總狀花序,腋生,有花2-3朵;花梗纖細,長約1cm;小苞片卵狀披針形,稍被短柔毛;花被長4-6cm,基部收狹呈柄狀,與子房連接處稍擴大,向上急劇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呈漏斗狀,一側延伸成舌片;舌片長圓形,初綠色,後呈暗紫色,具縱脈紋;花藥貼生於合蕊柱上;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蒴果倒卵狀球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3.5-5cm,直徑2-3.5cm,具平行縱棱,果梗下垂,常隨果分裂成6條。種子近心形或鈍三角形,密布疣點,邊緣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8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闊葉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略彎曲,直徑0.5-3cm。表面黑褐色,有縱向皺紋,偶有橫裂紋。質硬,橫斷面白色,皮部有棕色小點,導管孔徑大。氣香,味微辛。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栓內層有石細胞2-10個成群斷續排列成環,石細胞一類長圓形,長徑28-112μm,一類類圓形,直徑15-70μm。韌皮部有分泌細胞散在,類方形或長方形,長徑25-60μm,短徑20-28μm,內含棕色分泌物。木質部束2-50個放射狀排列,導管直徑20-320μm。粗根中央有石細胞群。

化學成份】 根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A,木蘭花鹼(magnoflorine)和揮髮油。馬兜鈴總酸性成分含量為0.29%,此外還含有尿囊素(allantoin),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C,7-羥基馬兜鈴酸( 7-hydroxyaristolochic acid) A和4,7-二甲基-6-甲氧基四氫萘酮(4,7-dimethyl-6-methoxy-1-tetralone)。

【性味】 微苦;辛;微寒

歸經】 肺;心;肝;膀胱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利濕消腫。主疔瘡癰腫瘰癧風濕性關節痛胃痛濕熱淋症;水腫;痢疾肝炎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研末,每次-1.5g,每日-3次。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黑面防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