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麻蕡
Má Fén
別名 麻勃、麻藍、青羊、青葛、實
功效作用 祛風,止痛,鎮痙。治痛風痹證癲狂失眠咳喘
英文名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中藥大辭典》:麻蕡

【出處】 《本經

【拼音名】 Má Fén

【別名】 麻勃(《本經》),麻藍、青羊、青葛(《吳普本草》)。

【來源】 為桑科植物大麻幼嫩果穗

【性味】 辛,平,有毒。

①《本經》:"味辛,平。"

②《醫林纂要》:"甘微辛,平。"

③《廣西中藥志》:"味辛,性溫,有毒。"

【功效與作用】 祛風,止痛,鎮痙。治痛風痹證癲狂失眠咳喘

①《本經》:"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寒氣。"

②《別錄》:"破積,止痹,散膿。"

③《本經逢原》:"治身中伏風;同優缽羅花為麻藥,砭癰腫不知痛。"

④《醫林纂要》:"和胃,潤命門,祛風,利大腸,破瘀,通乳,下胎。"

⑤《藥物圖考》:"主貧血干嗽,安撫神經,止抽搐,痛風,痹症,安眠調經破瘀,子宮不復原,卵腺痛,癲狂,花痴,膚癢。"

⑥李承祜《生藥學》:"治躁狂癔病痙攣性咳嗽喘息神經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分。外用:搗敷。

【注意】 體虛及孕婦忌服。

①《本經》:"多食令人狂走。"

②《本草經集注》:"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各家論述】 《藥物圖考》:"麻蕡有毒,臭氣甚濃,入口嚼嘗,先時無味,後則微辛而麻。《本經》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其活血之功用可知矣。於貧血症當酌加黃芪肺結核症禁黃芪)、當歸、鐵劑等藥;若兼干嗽宜去黃芪,加潤肺之藥;若偏枯痛風痹症,須與烏頭馬錢子等藥並施;如頭痛宜佐芎藭、蔓荊子羌活之類;若療癲狂、花痴,須加莨菪等藥;調經宜與當歸、木香、羌活並用;膚癢宜佐蛇床子石膏、大黃、蝦蟆草、芥穗等藥。""此藥常服致癮。"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麻蕡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本草圖經》:陶隱居以麻蕡為牡麻,牡麻則無實;蘇恭以為責即實,非花也。按《本經》麻責主七傷,利五臟,多食令人狂走,觀古今方書用麻子所治亦爾。又麻化非所食之物,如蘇之淪似當矣。然朱字雲,麻蕡味辛,麻子味甘,此又似二物。又古方亦有用麻花者,雲味苦,主諸風及女經不利,以蔗蟲為使,然則蕡也、子也。花也,其物平。

2.《藥物圖考》:麻貢,即雌麻之花也,由貢結實,即為麻子

【拼音名】 Má Fén

【別名】 (台木)實、麻勃、麻藍、青羊、青葛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雌花序及幼嫩果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nabis sativa L.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纖維,基部木質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藥大;雌花簇生於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雌蕊1;於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硬,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野生。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化學成份】 含△1-四氫大麻酚(△1-tetrahydrocanna-binol),大麻色烯(cannabichromene),大麻萜酚(cannabigerol)[1],大麻環酚(cannabicyvclol),△9-6α,10α-反-四氫大麻酚(△9-6α,10α-trans-tetahydrocannabinol)[2],大麻酚酸(cannabinolic acid),△1-四氫大麻酚酸(△1-tetrahydrocannabinolic acid)B[3],大麻萜酚酸(cannbigerolic acid),六氫次大麻呋酚酸(cannabidiolic acid)[4],次大麻酚(cannabidivarinic acid),大麻二酚酸(cannabidiolic acid)[4],次大麻酚(cannabivarin),四氫次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varn)[5],次大麻色烯(cannabivarichromene)[6],大麻二吡喃環烷(cannabicitran)[7],大麻香豆酮(cannabicoumaronone)[8],四氫二羥基大麻酚大麻二酚羧酸酯(tetrahydrocannabitriolcannabidiolcarboxylic acid ester)[9];還含有7-羥基-5-甲氧基-1,2-二氫化茚-1-螺環六烷(7-hydroxy-5-甲氧基-1,2-二氫化茚-1-螺環六烷(7-hydroxy-5-methoxyindan-1-spiro-cy-clohexane),5,7-二羥基-1,2-二氫化茚-1-螺一環六烷(5,7-dihydroxyindan-1-spirocyclohe-xane)[10],3,5,4′-三羥基聯苄(3,5,4′-trihydroxybibe-nzyl)[11].

【性味】 辛;性平;有毒

【功效與作用】 祛風鎮痛;定驚安神。。主痛風;痹證;癲狂;失眠;咳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0.6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 體虛及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 1.《藥物圖考》:麻蕡有毒,臭氣甚濃,人口嚼嘗,先時無味,後則微辛而麻。《本經》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其活血之功用可知矣。於貧血症當酌加黃芪(肺結核症禁黃芪)、當歸、鐵劑等藥;若兼干嗽宜去黃蔑,加潤肺之藥;若偏枯痛風痹症,須與烏頭、馬錢子等藥並施;如頭痛宜佐芎藭、蔓荊子、羌活之類;若療癲狂、花痴,須加茛菪等藥:調經宜與當歸、木香、羌活並用;膚癢宜佐蛇床子、石膏。大黃、蝦螟草、芥穗等藥。此藥常服致癮。

2.《本經》: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寒氣。

3.《別錄》:破積,止痹,散膿。

3.《本經逢原》:治身中伏風;同優缽羅花為麻藥,砭癰腫不知痛。

4.《醫林纂要》:和胃,潤命門,祛風,利大腸,破瘀,通乳,下胎。

5.《藥物圖考》:主貧血於嗽,安撫神經,止抽搐,痛風,痹症,安眠,調經破瘀,子宮不復原,卵腺痛,癲狂,花痴,膚癢。

6. 李承祜《生藥學》:治躁狂,宿病,痙攣性咳嗽,喘息,神經痛。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麻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