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掌草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虎掌草葉 | 中藥圖典 |
虎掌草葉 Hǔ Zhǎnɡ Cǎo Yè |
|
---|---|
別名 | 虎掌葉 |
功效作用 | 截瘧;止痛。主瘧疾;牙痛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小毒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苦 |
【拼音名】 Hǔ Zhǎnɡ Cǎo Yè
【別名】 虎掌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ex DC.2.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ex DC.var.floreminore Maxim.[A.barbulata Turcz.;A.rivularis Buch.Ham.ex DC.var.barbulata Turcz.ex Fedts.]
採收和儲藏:6-8月採收,洗淨,多鮮用。
【原形態】 1.虎常草,多年生草本,高15-65cm。根莖稍斜生,直徑0.8-1.4cm,外皮褐黑色。基生葉3-5;葉柄長5-22cm,有白色柔毛,基部有短鞘;葉片輪廓腎狀五角形,長2.5-7.5cm,寬4.5-14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寬菱形或菱狀卵形,寬2.2-7cm,3深裂,深裂片上部有少數小裂片和牙齒,側生全裂片不等2深裂,兩面有糙伏毛。花葶1-3,聚傘花序一至三回分枝;苞片3-4,輪生,有柄,葉狀,但裂片較狹,一回裂片多少細裂。花兩性,直徑2-3cm;萼片7-8,花瓣狀,白色,倒卵形或橢圓形狀倒卵形,長0.9-1.4cm,寬5-10mm,外面有疏柔毛,先端密被短柔毛;花瓣無;雄蕊多數,長約為萼片長之半;心皮30-60,無毛,花柱拳卷。瘦果狹卵形,長7-8mm,宿存花柱鉤狀彎曲。花期5-8月,果期6-9月。
2.小花虎掌草,本種植物形態與虎掌草相近,主要區別在於:苞片的深裂片通常不分裂,為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較小,直徑1-1.8cm;萼片5,狹橢圓形或倒卵狀狹橢圓形,長6-9mm,寬2.5-4mm;植株較粗壯,高42-125c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850-4900m的山地草坡、小溪邊或湖旁。
2.生於海拔900-3000m的山地林邊或草坡地。
資源分布:1.分布於甘肅西南部、青海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廣西西部、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南部及東部。
2.分布於遼寧西部、內蒙古南部、河北西部和北部、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南部、青海東部、新疆、河南、四川西北部和北部。
【性狀】 1.性狀鑒別 (1)虎掌草 根長圓柱形或類長圓錐形,稍彎曲,有的扭曲或分枝,長5-12cm,直徑2-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具不規則的裂紋及皺紋。根頭部略膨大,有殘留的葉基、莖痕及灰白色絨毛,並不許多呈纖維狀的葉跡維管束及纖維束。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綠色。氣微,味微苦。
(2)小花虎掌草 根較上者粗壯,圓錐形,長右達20cm左右,近尾端有分枝。
2.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後生皮層為數列細胞,黃綠色,皮層較窄,細胞含黃棕色物,韌皮部寬廣,篩管群徑向排列。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散列;射線寬廣,含黃棕色物。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化學成份】 虎掌草根含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草玉梅皂甙(rivularinin),虎掌草皂甙(huzhangoside)A、B、C、D及皂甙(saponins)AR-1、AR-3。
【藥理作用】 1.止咳作用:小鼠服虎掌草內酯有明顯止咳作用(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
2.祛痰作用:小鼠灌服虎掌草甙,祛痰作用非常顯著(酚紅法)。對離體豚鼠氣管均無松馳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4g,加水20ml,置熱水浴中浸漬20-30min,濾過。取濾液5ml,置試管中,振搖1min,發生持久性的蜂窩狀泡沫,再加鹼或醋酸鉛試液2-3滴,有類白色沉澱生成。
(2)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5ml,溫浸10-20min,濾過。取濾液2ml,加70%鹽酸羥胺的甲醇溶液4-5滴,再加10%氫氧化鉀的甲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加熱數分鐘,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至pH3-4,再加1%三氯化鐵的乙醇溶液2-4滴,顯橙紅色至紫紅色。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小毒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虎掌草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