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外科/外耳道炎及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耳鼻咽喉外科學》 >> 外耳疾病 >> 外耳道炎及癤
耳鼻咽喉外科學

耳鼻咽喉外科學目錄

外耳道炎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稱外耳道癤(furuncle of extrnal auditory canal);另一類為外耳道皮膚的瀰漫性炎症,又稱瀰漫性外耳道炎(diffuse otitis externa)。

【病因】

外耳道皮膚外傷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易發病,如挖耳、游泳進水、化膿性中耳炎長期膿液的刺激等。此外,有變應體質和糖尿病者易反覆發作。常見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

臨床表現

外耳道癤時耳痛劇烈,張口咀嚼時加重,並可放射擊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當腫脹嚴重堵塞外耳道時,可有耳鳴及吸力減退。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紅腫成熟破潰後,外耳道內積膿流出耳外,此時耳痛減輕。外耳道後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後溝及乳突區紅腫,應注意與急性乳突炎鑒別。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發熱較明顯,無耳廓牽拉痛,而有乳突部壓痛;有鼓膜穿孔鼓膜明顯充血,膿液較多;x 線乳突攝片示乳突氣房混濁或有骨質破壞

瀰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現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慢性者耳發癢,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治療】

(一)早期局部熱敷或作超短波透熱理療

(二)嚴重者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鎮靜止痛劑

(三)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魚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紗條敷於患處,每日更換紗條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如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等)合劑、糊劑或霜劑局部塗敷。外耳道膿液及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洗。

(四)癤腫成熟後及時挑破膿頭或切開引流

(五)積極治療感染病灶如化膿性中耳炎,診治全身某些有關疾病如糖尿病等。

32 耵聹栓塞 | 外耳道真菌病 32
關於「耳鼻咽喉外科/外耳道炎及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