縊死
A+醫學百科 >> 縊死 |
縊死(yìsǐ):俗稱弔死。利用自身全部或部分的體重,使環繞頸項部的繩索或其他類似物壓迫頸項部而引起的死亡稱為縊死。
目錄 |
分類
縊死,屬於絞刑的一種,人類歷史各個時期統治者或權勢者都用它來剝奪嚴重反抗、違法者的生命,顯示威權。比起活埋、活剝、火焚、車裂、肢解等殘酷折磨犯人身心的行刑方式來說,絞刑能很快致人死命,不會出現呻吟哭叫、皮開肉爛等恐怖、血腥場面,並保留完整屍體。因而,絞刑是絕大多數古代文明 民族常用極刑之一。由於絞刑操作方便,且經濟易行,現在世界上仍有80多個國家將其定為合法死刑。
機理
首先
頸部是連頭部和軀幹的狹窄通道。這裡有呼吸道、血管、神經以及食道等經過。繩索以及其他物件壓迫該部位,使其失去功能或者發生突變,就可能引起死亡。首先,繩索等物壓迫頸部能夠使呼吸道閉塞而引起窒息死亡。上吊的人一旦懸空後,由於體位的關係,繩索多壓迫在舌骨和甲狀軟骨之間,又由於體重的關係,舌根被壓向後上方,與咽後壁和軟齶後端接觸,從而使呼吸道部分或全部閉塞,空氣不能暢通,肺呼吸不能正常進行而發生窒息。有人研究表明,頸部受到15公斤的壓力,就足以壓閉呼吸道。
其次
繩索等物壓迫頸部血管,會發生血液循環障礙。腦部的血液主要由頸總動脈及椎動脈供應,而頭部及腦的靜脈血則經頸靜脈迴流到心臟。當頸部受到壓迫時,頸靜脈、頸動脈甚至椎動脈均易閉塞,發生腦血液循環障礙、腦貧血,使大腦皮層因缺氧而發生抑制,並且很快即可喪失意識,甚至死亡。這種情況多見於正位縊死和全縊死者。如果頸部靜脈受壓閉鎖,血液迴流受阻,而頸動脈壓閉不全,血液尚能在一段時間內繼續流向腦及頭面時,可以引起腦及頭面鬱血,進而循環終止,因腦缺氧而死亡。這種情況多見於側位、前位和不全縊死者;腦血液循環障礙,是縊死、勒死、扼死等機械性窒息死亡的主要死因。國外法醫學者的研究表明:大約2公斤的壓力,就能使頸動脈血液迴流受阻;3.5公斤壓力,便足以閉鎖頸總動脈;16.6公斤壓力,即可以壓閉椎動脈。因此,當頸部受到16.6公斤以上的壓力時,就足以閉塞頸部所有的血管,使腦血液循環完全停止。所以,不僅懸位正吊者可以致死,就是採取站、坐、跪、臥以及側吊、反吊的姿勢,只要有人體部分重量,甚至僅僅是頭部的重量,也能引起腦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腦缺氧而死亡。
最後
繩索等物壓迫頸部還能夠刺激迷走神經而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迷走神經是人體的第10對腦神經,起始於延髓,出顱後經頸部、胸部而至腹部,有多個分支分布於外耳道、耳廓,呼吸道粘膜、心臟、肺臟、肝臟、腎臟、小腸、大腸左曲(脾曲)內上2/3段等部位;跟球、頸動脈竇等部位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也與迷走神中樞有間接關係。現已明確,迷走神經的中央核及其發出的纖維組成了心臟抑制系統,它與心交感中樞起共同調節心臟活動的作用。正常情況下,二者處於動態的平衡。當體內因素刺激迷走神經感覺末梢,神經衝動傳入迷走中樞使興奮性相對增強時,就由傳出迷走神經纖維將衝動傳到心臟,通過心迷走神經的節後纖維釋放乙醯膽鹼而使心跳變慢。當興奮過度時,心迷走神經通過節後纖維釋放大量乙醯膽鹼,可致心跳聚停。曾有一個案例:一對新婚夫婦,新娘很要強,叫新郎起床為她點蚊香,男方不願,女方便動手打鬧。繼而男方出門朝一田埂跑去,女方則緊追不捨。附近群眾還聽到了這對新人在田壩里的笑鬧聲。後來男方順手撿了一團軟泥向女方拋去,擊中女方右側耳廓,女方當即倒地死亡。法醫檢驗時,除在右耳廓發現有泥痕外,未見其他任何創傷,最後作出了迷走神經受刺激引起反射性心跳驟停的鑒定。
如果繩縊等物刺激了如此敏感的迷走神經,以及與之有間接聯繫的喉上神經、頸動脈竇等器官,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迷走神經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心臟抑制死亡,非常迅速,有人稱之為閃電式的窒息死。
解釋
懂得以上科學道理後,對前述張某的死亡便可以解釋了。張某處在睡眠的狀態,無意識地把自己的頸部掛在蚊帳鉤上,並且繼續處了沉睡狀態,這就使頸部由於頭部的重量而受壓。在上面談的頸部受壓可能引起死亡的三種情況中,雖然頭部的重量還不至於使呼吸道受壓而窒息死亡,但卻完全有可能由於頭部的重量壓迫頸部導致腦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更有可能由於頸部受壓而直接或間接地刺激迷走神經,從而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
縊繩和縊型
繩索選擇
用於縊死工具的繩索沒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要對其分類,那麼種類是繁多的,質量也各不相同。法醫學上出於對縊繩檢驗的需要,將縊死分為硬繩索、軟繩索和半硬質繩索三種。金屬絲、電線、皮帶等質地較硬的,可以稱為硬繩索;褲帶、圍巾、布條、浴巾等質地比較軟的,可以稱為軟繩索;棕繩、麻繩等,可以稱為半硬質繩索。用硬繩索溢死形成的縊死溝呈羊皮紙樣;用軟繩索縊死的在一般情況下,留下軟索溝,但若懸吊的時間較長,亦可形成硬索溝的徵象。
縊型
在縊死和勒死案件中形成的索溝、繩套等,是判明死亡性質、揭露和證實犯罪的重要證據。法醫工作者在檢驗屍體時,應當詳細記錄繩索的性質、長短、粗細、繩套的周長圈數,兩端的長短,繩結的位置和打結的方法,懸吊點的位置、高度、死者的腳是否離地以及距離地面的高度等。打結的方式,一般都與打結人的職業、生活習慣有關,所以可以用作推測打結人的身份。檢查繩套時,不得將繩結打開,破壞繩套的原始狀態,而應當在遠離部位將繩套剪斷,然後用膠紙粘接起來,必要時還應當提取保存。在剪斷繩套之前,最好拍照固定。如果繩套也被死者親屬等解開,應讓其盡量記憶起來恢復原始狀態;如果已被犯罪分子拿走,檢驗時應當根據死者頸部索溝的形態、道數、寬度及印紋等,推斷繩索的種類、質量和粗細,為偵查破案提供線索。
縊狀
平時人們所見到的縊死,死者都是雙腳離地、懸於空中,全部體重壓迫在頸前繩套的兜住弧處,繩結位於頸後,這稱為典型縊死。法醫實踐中還可見到多種非典型的縊死。非典型縊死的姿勢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有懸位、跪位、蹲位、半俯臥位、俯臥位等。懸位縊死者雙腳離地、身體懸空,繩套承受全部體重的下墜力;站、坐、跪、蹲、臥位縊死者,只有身體的部分體重壓迫頸部。故前者稱為全縊死,後者稱為不全縊死。非典型縊死繩套壓迫的部位有前位、側位和後位三種類型。前位縊死者繩套的兜住弧壓迫後頸部,繩套繞過頸側至前提空,又稱為反吊;側位縊死者繩套的兜住弧壓迫頸部的左側和右側,繩結位於相對的一側提空,又稱為側吊;後位縊死者繩套的兜住弧壓迫頸前部,繩結位於頸後,又稱為正吊。
自縊身死者的形象
古代
我國古代法醫檢驗中,常把舌頭是否伸出作為縊死的重要特徵之一。其實在現代法醫檢驗實踐中,縊死者的舌頭大多數位於齒後或齒間,舌頭伸出的並不多見。有人認為,舌頭是否伸出與繩索壓迫的部位有關。如果繩索壓迫在喉結上方,舌根被壓向咽後壁,舌尖受牽引而後移,所以舌尖便不能伸出唇外;如果繩索壓在喉結下方向上牽引,把舌根提向前上方,則使舌尖向前伸出齒外。屍僵出現後,在齒間的舌尖被咬緊,此時再解除繩索壓迫,把屍體平放,舌尖亦不能縮回。此外,頭部向前傾斜的程度也影響舌尖是否伸出齒外。如頭部下垂者,因肌肉弛緩舌尖常掉出齒外一厘米左右。
大小便失禁
也是死者常現的一種屍體外表徵象。這是由於肌肉弛緩等屍體現象變化發展的結果。不僅如此,縊死者有時在口角、下頜、胸前或地面上遺留點滴狀血液、鼻涕和流涎的痕迹,有時流出的鼻涕或唾液會連續不斷。這些徵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縊吊時的姿式。
縊死者由於經歷了長時間的懸吊,血液墜積於下肢、下腹部和前臂,形成顏色深暗的屍斑。由於屍斑的高度發展,可能出現散在性溢血點。在一般情況下,正位全縊死者,由於繩索壓閉了靜頸脈、頸總動脈和椎動脈,頭面部血液循環完全停止,呈貧血狀態,所以顏面蒼白。而側位、前位或不全位縊死時,常因靜頸動脈壓閉不全,血液常能部分進入頭面部使之瘀血,而出現顏面發紺,里青紫色,眼結合膜出血等窒息徵象。
在縊頸過程中,死者由於痛苦、肌肉痙攣等手足亂動。這可能碰撞周圍物體,形成表皮剝脫、皮下出血,甚至出現挫裂傷。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結合現場物體的位置進行判斷和鑒別,以判明是否生前上吊。
檢驗方法
上述案例的最後一段具體講述了縊死現場屍體檢驗方法。先講案例,後講檢驗方法,理論聯繫實際,這說明我們祖先法醫學知識是十分豐富的。在其所介紹的檢驗方法中,有兩個內容涉及到縊死的鑒別診斷問題。一是檢驗索溝以後還要解開衣服檢查全身,特別是要檢查頭髮里和會陰部,這是古代法醫學十分重視的兩個部位,因為它們最容易被人忽略。如果在這兩個部位以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發現了異常損傷,就要考慮是不是自縊身死的問題。二是明確指出「舌不出、口鼻不喟然、索跡不郁、索終結急不能脫」,不能定自縊身死。這在今天鑒別自縊時,也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當然從現代法醫學的觀點來看,如果僅以這幾點來確定是否自縊,還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有的自縊者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可以完全沒有這些特徵。儘管如此,我國古代法醫學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這樣多至今仍有科學價值的關於自縊的鑒別點,這是非常驚人的成就。
現場急救
1.首先應割斷吊繩前先抱住自縊者,以免繩斷時墜地摔傷。
2.如見呼吸已停止,立即施行人工呼吸。頸部軟組織出血或喉頭有骨折發生影響人工呼吸效果時,可迅速行氣管切開術。
3.如見心跳已停止,則立即行胸外心臟按壓,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應同時進行,越早越好,並持續2~3小時,不可輕易放棄。
4.對於心跳尚存而呼吸微弱者,可靜脈或肌內注射尼可剎米0.5~1毫升,以興奮呼吸中樞,必要時還可加大劑量或重複作用。
縊溝
現象
凡是自縊死者,頭頸上都留有明顯的八字痕。這是因為自縊者身子懸空,自身下垂的重量使繩索深深地嵌入舌骨與甲狀軟骨之間,頸的兩側受力多些,相對說繩索入肉也深些,到頸後結處,幾乎就沒有什麼繩索的痕迹了,所以自縊者的頸部留下的痕迹,就象一個字。而被他人勒死的,雖然也可見八字,但繩痕往往不規則。現代法醫學把縊死者頸部的縊繩壓痕稱為縊溝或索溝,縊溝的基本形態為馬蹄形。當一道繩索縊頸時,如果是開放式繩套或者其他繩套而有提空現象的,縊死索溝傾斜呈馬蹄形,下深上淺,上口呈八字不變,即不周頸。這具有普遍性,就是在二道或多道繩索縊頸,其最後一道縊繩形成的繩溝也都會反應出上述特點。原因是由於上吊者體重的下墜力使繩套的兜住弧部分承受壓力最大、位置最低,而繩套又沿兩則後上方傾斜,壓力逐漸減小,在繩結靠近處因提空而壓力消失。縊死溝的道數一般情況下,是與縊繩繞頸的圈數一致的。但是在多條繩索繞頸時,可因重疊交叉而使縊溝數目與縊繩繞頸圈數不一致;有時因絞繩上下滑動,一條縊繩也可以形成上下兩道縊溝;有時由於受力不勻,一條縊繩也可形成一深一淺的或者部分交叉的兩條縊溝。用較寬布帶繞頸的,可因布帶摺疊和扭轉而使縊溝寬窄不均。此外,細而硬的繩索所形成的縊溝深且窄,如電線;寬而軟的繩索所形成的縊溝淺且寬,如布帶。這是因為縊溝的寬度、深度和形態特徵是由繩索的性質、壓力的大小和受壓時間的長短等因素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兜住弧著力的部位由於體重的作用向上滑動,所以縊溝的寬度常常超過縊繩的直徑或者寬度。如果壓迫的時間比較長,則縊溝比較固定,並且常常明顯地印出縊繩表面花紋的壓痕。
來歷
縊溝的顏色和程度是由縊繩的性質和皮膚損傷情況決定的。較粗縊繩的壓迫和摩擦,常使頸部皮膚發生表皮剝脫,乾燥後形成羊皮紙樣化,使縊溝呈淺褐色或者深褐色;但是,如果縊吊的時間較為短暫,則縊溝成蒼白色,並隨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深而明顯。縊溝一般都不出血,即使在血管破裂的情況下,因為縊溝受縊繩的壓迫而使血液不能外溢。有兩道以上縊溝的,在縊溝與溢溝之間的皮膚被絞榨成小嵴狀隆起,這個部位常有點狀出血。
健康問答網關於縊死的相關提問
|
關於「縊死」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