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斑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hkc.jpg

屍體現象之一。人死後,在屍體低下部位皮膚出現的紫紅色斑塊,稱為屍斑

人死後平均2-4小時出現。屍斑的形成,是由於人死後血液循環停止,心血管內的血液缺乏動力而沿著血管網墜積於屍體低下部位,屍體高位血管空虛、屍體低下位血管充血的結果,屍體低下部位的毛細血管小靜脈內充滿血液,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暗紅色到暗紫紅色斑痕,這些斑痕開始是雲霧狀、條塊狀,最後逐漸形成片狀,即為屍斑。

屍斑的分布位置,與屍體的姿勢直接相關。如仰面平臥的屍體,屍斑出觀在枕部、頂部、背部腰部、臀部兩側和四肢的後側,有時也見於屍體側面,甚至上面的傾斜區如鎖骨上部。俯臥的屍體,屍斑分布在顏面、胸部腹部和四肢的前面,此時兩側眼結膜也往往呈瘀血狀。處於立位的屍體,如懸吊的屍體,屍斑出現在下肢、下腹部和上腹的遠端,多呈紫紅色或暗紫紅色;因煤氣或氰化物中毒死亡的,屍斑呈櫻紅色。一般十小時內用手指壓迫可退色,除去壓迫又復原;如將屍體翻轉,原屍斑逐漸消失或轉移,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現。因此,法醫檢驗屍體時,往往根據屍斑的分布位置來判斷屍體停放的位置。屍斑是較早出現的屍體現象之一,通常是在死亡後2~4小時出現,經過12~14小時發展到最高度,24~36小時固定下來不再轉移,一直持續到屍體腐敗。它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下面三個時期:

1.墜積期。

人死後,血液下墜於屍體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時血液還僅限於血管內,尚未擴散到血管外。這個時期是屍斑墜積期。在這個時期,如果用手指按壓屍斑,則被按壓地方毛細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圍流動,屍斑暫時消失;但放開手指解除壓力後,血液流回原處,屍斑又重新出現。不僅如此,在墜積期內,如果翻動屍體位置,則原來的屍斑逐漸不明顯,甚至消失,而在屍體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現新的屍斑。切開墜積期屍斑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可見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此時流出的血液易被紗布擦掉,但擦去後還能流出血液。

屍斑墜積期一般在死後2~4小時開始出現,但也有早在死後半小時或遲至6~8小時出現的。極少數瀕死期遷延的病人,由於循環衰竭,在死亡前便可見到少許屍斑。

2.擴散期

人死後,除了血液循環,組織液也同樣向屍體低下部位墜積,沉降於血管周圍的組織中,透過血管壁而進入血管內,與血液相混合而促進死後溶血,然後被組織液稀釋,並被血紅蛋白染紅的血漿向血管外滲出,這就是屍斑擴散期。屍斑發展到擴散期一般需要12小時,進展快的也需要8~10小時,擴散期是墜積期的延續。在這個時期,用手指按壓屍斑稍有退色,變更屍體的位置後,原有屍斑不易消失,新的屍斑也不易形成。切開擴散期屍斑處的皮膚,則在切開的血管斷處慚漸流出血滴,從組織中有少量淡紅色液體溢出。

3.濕潤期

從擴散期開始,被血紅蛋白染色的液體就滲入組織間,至第二天後更加明顯,不僅滲入組織間隙,而且滲入組織細胞內,使組織著色,這就是屍斑發展過程中的浸潤期。

浸潤期是擴散期的延續,持續時間較長,以後由於細菌的作用而轉為屍體腐敗。在浸潤期內,壓迫不能使屍斑消退,更不能形成新的屍斑。用刀切開屍斑處,可見組織呈紫色或淺紫色,血管中無血液流出。

上面談的是屍斑出現和發展的一般情況。此外,屍斑出現的速度和程度還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有外力壓迫、血液性狀、血量皮膚色澤等。

在法醫屍體檢驗的實踐中,常常有在屍體低下部位見不到屍斑的情況。這主要是受壓的緣故。屍體低下部位受壓處,如與硬面接觸被壓成扁平狀的胛部、背部、骶骨部、臂部及腳後跟部等,由於毛細血管內的血液被壓到其他地方而沒有屍斑形成,檢驗中見到的往往呈蒼白色,若襯墊物的硬面不平,則屍體受壓處的皮膚可留下與襯墊硬面相一致的蒼白區,而沒有受壓的地方仍有屍斑。這樣,暗紫紅色的屍斑與蒼白色的印痕相映,更加清晰。此外,褲帶結紮的地方,衣服摺疊的地方,或者皮膚皺褶的地方等,也因壓迫而無屍斑的形成,並可留下與壓迫物相一致的印痕。溺死的屍體由於毛細血管受冷水刺激發生收縮,加之屍體在水中浮動翻轉,所以,屍斑常常出現得較慢,而且比較弱。

屍體的血液性狀是死因決定的,它對屍斑出現的速度和程度也有直接的關係。窒息死或者急死的屍體,因其死亡是極短時間的事情,血液呈暗紅色流動性,所以屍斑出現的速度快,程度強,多呈暗紫紅色。這類屍體屍斑常出現於死後1~1.5小時,早者30分鐘即可出現,8~10小時就可發展到擴散期。由於屍斑出現的速度快、程度強,這類屍體的屍斑處還常見斑點狀出血。與此相反,死者若是死於嚴重貧血和急性失血,則因其血量少,故屍斑出現速度慢程度弱,顏色也淺,甚至可以不顯現。

皮膚色素的深淺,對屍斑的顏色也有影響,膚色淺的屍體,屍斑顏色就要鮮明些,膚色深的屍體,屍斑顏色就要暗淡些。

屍斑的顏色取決於血液和皮膚的顏色。我國人的屍斑通常是紫紅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屍體,因為血液中含有大量鮮紅色的一氧化碳血紅蛋白,故其通過皮膚透出的屍斑呈櫻紅色。凍死、氰化物中毒的屍體,因其體內氧利用不足,血液中含有較多的氧合血紅蛋白,故其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屍斑呈鮮紅色。在水中或處於冷凍條件下的屍體,因氧氣滲透入皮下血管內,形成氧合血紅蛋白,故其屍斑呈紅色或淡紅色。燒死屍體因生前吸入一氧化碳,未燒焦部分的屍斑呈櫻紅色。氯酸鉀和亞硝鹽中毒時,因形成高鐵血紅蛋白,故屍斑呈灰褐色。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膚色不同,屍斑的呈現程度也不同。黑色皮膚可以掩蓋屍斑顏色。隨著死後變化的發展,屍斑的暗紫紅色逐漸轉為淺綠色和綠色,與腐敗屍體的顏色相融合。

在法醫檢驗實踐中,還經常遇到把屍斑誤作皮下出血引起糾紛,要求鑒定的情況。

血斑是生前皮下血管破裂出血或患有如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壞血病敗血症疾病,血液聚集凝固於皮下組織內,從皮膚表面觀看呈暗紅色或青紫色的斑塊。法醫檢驗時,必須把屍斑、血斑這兩種本質不同的觀象嚴格地區別開來。一般說來,屍斑與血斑至少有下列幾點可供區別。從成因上看,屍斑是因血液墜積而成,而血斑是因打壓而成;從分布位置看,屍斑分布在屍體低下而末受壓迫的部位,而血斑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形成;屍斑的邊緣界線不清楚,而血斑的邊緣界線十分清楚,屍斑在墜積期和擴散期被壓迫可以退色,而血斑在任何時候被壓迫都不退色;屍斑表面有表皮剝脫腫脹等損傷的特徵,而血斑有時伴有表皮剝脫及腫脹等暴力損傷的特徵;切開屍斑皮膚觀察,組織呈均勻的紫紅色,而血斑皮內或皮下有凝固或流動性血液,其界線清楚;顯微鏡下觀察,屍斑無組織和細胞的破壞,而血斑則有明顯的組織和細胞的破壞。

關於屍斑與血斑或者說皮下出血的區別,我國古典法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洗冤錄集證》中早就論述了這點,而且有精確的鑒別法。《洗冤錄集證》的「驗屍」節內記載:「驗傷,須用手指,按其青紅處,是傷堅硬,指一起仍然青紅,……便是真傷。如系發變處,將指一點,起指即是白色。……發變是人腹內之血,死後發散於外,不能聚結,故浮泛。傷系生前受打,氣絕血聚成傷。」「凡死人,項後、背上、兩肋後、商臂上、兩腿後、……兩腳肚子上下,有微赤色,系本人一面仰臥停泊,血墜所致,不是別故身死。」「自縊」節內記載:「吊後血脈不行,身上紫黑,如雲凝結,有類發變,謂之血障。與毆傷青赤浮腫,則血障或少。」這裡的「發變」、」血墜」、「血障」, 都是指的屍斑。

屍斑在法醫學上有其重要的意義

明顯的屍斑可以作為診斷死亡的確證;屍斑的分布位置、反映壓迫物的花紋,能夠提供死亡時屍體的位置、姿式、停屍物表面形狀的情況,還可以判明屍體有無變動和變動的時間;根據屍斑發展的規律,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死亡時間;屍斑的顏色、濃談、程度,可以為死亡分析提供依據;根據屍斑的範圍、濃淡,可以判斷屍體內的血液量,等等。  

目錄

屍斑的分布(部位)

屍斑位於屍體的低下未受壓的部位.仰臥屍體,屍斑出現在項部,腰部,臀側,四肢背側等部位;俯臥的屍體,屍斑出現在顏面,胸腹部,四肢的背側等部位;立位屍體,屍斑出現在雙手和雙下肢.

屍體低下部位的受壓迫處,由於血管被壓閉,血液不能向該處墜積,因此不能出現屍斑.如仰臥屍體的肩胛部,臀部,小腿的後部等處,衣著褶皺壓迫的部位因受壓影響屍斑的形成,皮膚呈蒼白色.  

屍斑的顏色

屍斑的顏色取決於血液中血紅蛋白的顏色以及皮膚的顏色.

一般情況下呈暗紫紅色.因為人死後一定時間內,由於部分組織細胞處於超生反應狀態繼續消耗血液中的氧氣,使氧合血紅蛋白變成還原型血紅蛋白,血液為靜脈血,暗紅色.血液的墜積有一個量變的過程,所以屍斑的顏色是逐漸顯現並加深的  

特殊顏色的屍斑:

鮮紅色的屍斑見於: 一氧化碳中毒(碳氧血紅蛋白),氰化物中毒(氧合血紅蛋白),凍死(氧合血紅蛋白)等.

灰褐色的屍斑見於:亞硝酸鹽中毒,氯酸鉀中毒(高鐵血紅蛋白)等.

硝基苯中毒(高鐵血紅蛋白)屍斑可呈現綠褐色,應注意與屍綠區別開來.  

我國古典法醫學中的屍斑描述

    關於屍斑與血斑或者說皮下出血的區別,我國古典法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洗冤錄集證》中早就論述了這點,而且有精確的鑒別法。《洗冤錄集證》的「驗屍」節內記載:「驗傷,須用手指,按其青紅處,是傷堅硬,指一起仍然青紅,……便是真傷。如系發變處,將指一點,起指即是白色。……發變是人腹內之血,死後發散於外,不能聚結,故浮泛。傷系生前受打,氣絕血聚成傷。」「凡死人,項後、背上、兩肋後、商臂上、兩腿後、……兩腳肚子上下,有微赤色,系本人一面仰臥停泊,血墜所致,不是別故身死。」「自縊」節內記載:「吊後血脈不行,身上紫黑,如雲凝結,有類發變,謂之血障。與毆傷青赤浮腫,則血障或少。」這裡的「發變」、」血墜」、「血障」,都是指的屍斑。

關於「屍斑」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