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楠木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白楠木 | 中藥圖典 |
白楠木 Bái Nán Mù |
|
---|---|
別名 | 美人柴、粘柴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潤燥通便。主燙傷;大便秘結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辛、甘 |
【拼音名】 Bái Nán Mù
【別名】 美人柴、粘柴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刨花潤楠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hilus pauhoi Kanehira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用寬刨刀刨成寬約4cm的薄片,晒乾備用。
【原形態】 刨花潤楠喬木,高6.5-20m,直徑達30cm。小枝綠帶褐色,干時常黑色,無毛或新枝基部有淺棕色小柔毛;頂芽球形至近卵形,鱗片密被棕色或黃棕色小柔毛。葉常集生小枝梢端;葉柄長1.2-1.6(-2.5)cm;葉片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間或倒披針形,長7-15(-17)cm,寬2-4(-5)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尖頭稍鈍,基部楔形,革質,下面淺綠色,嫩時除中脈,側脈外密被灰黃色貼伏絹毛,老時仍被貼伏小絹毛。聚傘狀圓錐花序生當年枝下部,約與葉近等長;花兩性;花梗纖細,長8-13mm;花破裂片6,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約6mm,先端鈍;能育雄蕊9,無毛,花藥4室,第3輪雄蕊花藥外向瓣裂;退化雄蕊長約1.5mm;子房近無毛,近球形,花柱較子房長,柱頭小,頭狀。果實球形,直徑1-1.3cm,熟時黑色。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土壤濕潤肥沃的山坡灌叢或山谷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 種子含油0.9%,內有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樹皮含樹脂。
【性味】 甘;微辛;涼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冷開水浸泡,取液塗;或用浸液灌腸通便。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白楠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