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高血壓類型和病理變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心血管疾病 >> 高血壓 >> 高血壓類型和病理變化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一)良性高血壓

良必高血壓(benign hypertension)又稱緩進型高血壓。早期 多無症状,往往是偶然發現。開始表現為全身細動脈和小動脈痙攣,呈間斷性,血壓亦處于波動狀態,其後血壓呈持續性升高。出現心血管併發症者,如冠狀動脈粥 樣硬化,促進疾病的進展。晚期可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腦出血致死。因腎功能衰竭致死者少見。

1.動脈系統病變

(1)細動 脈:是指中膜僅有1~2層SMC的細動脈(arteriole)及直徑約1mm 及以下的最小動脈。常累及腹腔器官、視網膜腎上腺包膜的細動脈,最嚴重的是腎臟進球動脈。由於細動脈反覆痙攣,血管內壓持續升高,內皮細胞雖可通過其細 胞骨架的適應性來加強適應,但仍不能承受血管內壓力升高的作用而被分開,內皮細胞間間隙擴大,血漿蛋白(含免疫球蛋白纖維蛋白原)滲入內皮下間隙。局部 區域中膜SMC可發生壞死溶酶體酶釋出,並可引起局部性蛋白溶解,以致該處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漿蛋白的滲入連同由未壞死SMC產生的修復性膠原纖維及蛋 白多糖使細動脈壁細胞愈來愈減少而陷於玻璃樣變,形成細動脈硬化(arteriolosclerosis)。鏡檢下,細動脈內皮與中膜SMC之間有玻璃樣 物質沉積,其內的膠原纖維亦陷於均質化。隨著疾病的發展,細動脈管壁愈來愈增厚、變硬,管腔狹窄,甚至可使管腔閉塞。

(2)肌型器官動脈:主要累及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弓形及小葉間動脈常被累及)。表現為中膜SMC肥大和增生,中膜內膠原彈性纖維及蛋白多糖增加,使中膜增厚。內膜亦有血漿蛋白滲入,SMC增生,產生膠原和彈性纖維,內彈力膜分裂,管腔可有某種程度狹窄。

2. 心臟的病變 主要為左心室肥大,這是對持續性血壓升高心肌工作負荷增加的一種適應性反應。在心臟處於代償期時,肥大的心臟心腔不擴張,甚至略微縮小,稱為向心性肥大 (concentric hypertrophy)。心臟重量增加,一般達400g以上,甚至可增重1倍。肉眼觀,左心室壁增厚,可達1.5~2cm;左心室乳頭肌肉柱明顯增粗 (圖8-11)。鏡檢下,肥大的心肌細胞變粗,變長,並有較多分支。細胞核較長、較大(可形成多倍體)。由於不斷增大的心肌細胞與毛細血管供養之間的不相 適應,加上高血壓性血管病,以及並發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血供不足,便導致心肌收縮力降低,逐漸出現心腔擴張,稱為離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嚴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

高血壓病時左心室向心性肥大(心臟橫斷面)


圖8-11 高血壓病時左心室向心性肥大(心臟橫斷面)

左心室壁增厚,乳頭肌顯著增粗

3.腎的病變 表現為原發性顆粒性固縮腎,為雙側對稱性、瀰漫性病變。

肉眼觀,腎體積縮小,質地變硬,重量減輕,一側腎重量一般小於100g(正常成年人一側腎重約為150g)。表面布滿無數均勻的紅色細顆粒。切面,腎皮質變薄,一般在2mm左右(正常厚3~5mm)。髓質變化不明顯,但腎盂和腎周圍脂肪組織明顯增生。

鏡 檢下,腎細動脈硬化明顯,小葉間動脈及弓形動脈內膜增厚。依病程而有多少不等的進球動脈及腎小球發生玻璃樣變(圖8-12)。附近的腎小管由於缺血而萎 縮、消失,間質結締組織增生及淋巴細胞浸潤。該處由於腎實質萎縮和結締組織收縮而形成凹陷的固縮病灶,周圍健存的腎小球發生代償性肥大,所屬腎小管亦呈代 償性擴張,使局部腎組織向表面隆起,形成肉眼所見的無數紅色細顆粒(由於該處血供良好而呈紅色)。

高血壓病之腎


圖8-12 高血壓病之腎

腎小球進球小動脈管壁玻璃樣變性,腎小球纖維化,玻璃樣變

臨床上,可多年不出現腎功能障礙。晚期由於病變的腎單位越來越多,腎血流量逐漸減少,腎小球濾過率逐漸降低。患者可發生水腫、出現蛋白尿及管型。嚴重者可出現尿毒症臨床表現

4. 腦的病變 高血壓時,由於腦內細動脈的痙攣和病變,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高血壓腦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症状,如頭痛、頭 暈、眼花等,甚至出現高血壓危象。患者有明顯的中樞神經症状,如意識模糊、劇烈頭痛噁心嘔吐視力障礙及癲癇發作等。

(1)腦動脈病變:嚴重的病例細動脈和小動脈管壁可發生纖維素樣壞死,可並發血栓形成微動脈瘤(microaneurysm)。後者好發於殼核、丘腦腦橋小腦大腦,這些部位也是高血壓性腦出血腦梗死發生率最高之處。

(2) 腦軟化:由於細動脈、小動脈病變造成其所供養區域腦組織缺血的結果,腦組織內可出現多數小軟化灶,即微梗死灶(microinfarct)。鏡檢下,梗死 灶內腦組織壞死液化,形成染色較淺、質地疏鬆的篩網狀病灶。灶內可見壞死的細胞碎屑,周圍有膠質細胞增生及少量炎性細胞浸潤。最後,壞死組織被吸收,由膠 質瘢痕修復。由於軟化灶較小,一般不引起嚴重後果。

(3)腦出血:是高血壓最嚴重的且往往是致命性的併發症。多為大出血灶,常發生於基底 節、內囊,其次為大腦白質、腦橋和小腦。出血區域的腦組織完全被破壞,形成囊腔狀,其內充滿壞死的腦組織和凝血塊。有時出血範圍甚大,可破入側腦室(圖 8-13)。引起腦出血的原因一方面由於細、小動脈的病變,另一方面,腦出血多發生於基底節區域(尤以豆狀核最多見),供養該區的豆紋動脈從大腦中動脈呈 直角分出,直接受到大腦中動脈壓力較高的血流衝擊,易使已有病變的豆紋動脈破裂出血。此外,血壓突然升高(如情緒激動時)亦易使病變的動脈破裂出血。臨床 上,患者常驟然發生昏迷呼吸加深和脈搏加快。嚴重者可發生陳-施(Cheyne-Stokes)呼吸、瞳孔反射角膜反射消失、肢體弛緩、肌腱反射消 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出血灶擴展至內囊時,引起對側肢體偏癱及感覺消失。出血灶破入側腦室時,患者發生昏迷,常導致死亡。左側腦出血常引起失語,腦橋出 血可引起同側面神經麻痹及對側上下肢癱瘓

高血壓病之腦出血


圖8-13 高血壓病之腦出血

大腦左側內囊出血並破入側腦室

5.視網膜的病變 視網膜中央動脈亦常發生硬化。眼底鏡檢查可見這些血管迂曲,顏色蒼白,反光增強,呈銀絲樣改變。動、靜脈交叉處靜脈呈受壓現象。嚴重者視乳頭發生水腫,視網膜滲出和出血,患者視物模糊

(二)惡性高血壓

惡性高血壓(malignant hypertension)又稱為急進型高血壓,可由良性高血壓惡化而來,或起病即為急進性。病理變化主要見於腎和腦。

1. 腎的變化 鏡檢下,可見細動脈壞死(arteriolonecrosis)(纖維素樣壞死),壞死累及內膜和中膜,並有血漿成分內滲(insudation),使管 壁極度增厚。HE染色切片上,受累血管壁呈嗜伊紅性和折光性,免疫組織化學檢查證明其中含有纖維蛋白、免疫球蛋白、補體。可見核碎片,但炎性細胞浸潤極少 見。有時可見到壞死性細動脈炎,在壞死的血管壁及周圍有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但這種動脈炎不累及弓形動脈及葉間動脈。進球動脈壞死常波及腎小球,使 腎小球毛細血管叢發生節段性壞死。細動脈壞死常並發血栓形成,可引起出血及微梗死。小動脈的變化頗具特徵性,表現為增生性動脈內膜炎 (proliferative endarteritis),內膜顯著增厚,其內有多數SMC增生,並呈向心性排列,形成層狀蔥皮樣病變。SMC產生大量膠原及蛋白多糖,管腔陷於高度狹 窄。然而,這些變化並非惡性高血壓所特有,類似的變化亦見於腎移植慢性排斥反應、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等。肉眼觀,腎表面平滑,可見多數出血點,切面可見多數 斑點狀微梗死灶。

2.腦的變化 腦的細、小動脈亦可發生同樣病變,常引起局部缺血、微梗死和腦出血。

臨床上,有嚴重的高血壓,血壓值超過30.66/17.3kPa(230/130mmHg)。可發生高血壓腦病。常有持續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患者多於一年內因尿毒症、腦出血或心力衰竭致死。

32 高血壓病因和發病機制 | 動脈中膜鈣化 32
關於「病理學/高血壓類型和病理變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