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蒟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海南蒟 | 中藥圖典 |
海南蒟 Hǎi Nán Jǔ |
|
---|---|
別名 | 山胡椒、上樹胡椒 |
功效作用 | 驅風鎮痛,健胃。治胃冷痛,消化不良,腹脹,風濕關節痛,慢性潰瘍,濕疹。 |
英文名 | Stem of Hainan Pepper |
始載於 |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
毒性 | |
歸經 | 胃經、肝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 |
《全國中草藥彙編》:海南蒟
【拼音名】 Hǎi Nán Jǔ
【別名】 山胡椒
【來源】 胡椒科胡椒屬植物海南蒟Piper hainanense Hemsl.,以全株入藥,但以根為最好。全年可采,洗淨切段,晒乾。
【性味】 辛,熱。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健胃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痛,消化不良,胃痛,腹脹;外用治慢性潰瘍,濕疹。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海南蒟
【出處】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 Hǎi Nán Jǔ
【別名】 山胡椒
【來源】 為胡椒科植物海南蒟的莖、葉。全年可采。洗淨扎把晒乾。
【原形態】 草質或木質藤本。枝幹時黃綠色,有細條紋。單葉互生,薄革質,卵形、長圓狀橢圓形或橢圓形,稀為卵狀披針形,長約6~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稍鈍,基部圓形,有時闊楔形,全緣,下面常被白色粉霜,有極稀柔毛,主脈5條,少為7條,均基出;葉柄長1~2.5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細小,集成穗狀花序;雄花序開花時長7~12厘米;苞片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盾狀,表面有腺點;雄蕊4;雌花序長8~15厘米,子房倒卵形,柱頭4裂。漿果長圓狀紡錘形,有細紋,長約5毫米,頂端具很短的宿存花柱。花期3~5月。
【生境分布】 生於山溝、疏林或山谷林下濕潤處。分布廣西、廣東等地。
【性味】 辛,溫。
【功效與作用】 驅風鎮痛,健胃。治胃冷痛,消化不良,腹脹,風濕關節痛,慢性潰瘍,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海南蒟
【出處】 出自《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 Hǎi Nán Jǔ
【英文名】 Stem of Hainan Pepper
【別名】 山胡椒、上樹胡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海南蔬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hainanense Hems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扎把晒乾。
【原形態】 海南蒟 木質藤本。除去共序軸外均無毛。枝有細縱紋。葉薄革質,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7-12cm,寬3-5cm,先端短尖至尾狀漸尖,基部圓或闊卵形,有時歪斜,上面光亮,下被白粉霜,葉脈5條,稀7條,基出;葉柄長1-3.5cm;葉鞘長約為葉柄的一半。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7-12cm或更長;總狀梗長1-2cm;苞片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約1.5mm,寬約0.8mm,盾狀,表面有腺點;雄蕊3-4枚,花絲短。雌花序長8-15cm,果期延長可達22cm;花序軸被毛;苞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3-3.5mm,寬約1mm,上面貼生於花序軸上,邊緣分離,盾狀;子房倒卵形,無柄,柱頭4。漿果紡錘形,表面有疣狀凸起,長約5mm,直徑約3.5mm。花期3-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密林或疏林中,常攀援於樹上或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廣西、海南及廣東。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枝圓柱形,直徑2-4mm;表面有細縱紋,節膨大,生有不定根。葉片近革質,卵形或橢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或闊楔形,有時歪斜,全緣,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色較淺並常有白色粉霜,葉脈5條(少為7條),基出,形成掌狀;葉柄較長,具葉鞘。有時帶有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或有細皺紋的漿果。氣香,味辛辣。
【性味】 辛;溫
【功效與作用】 溫中健脾;祛風除濕,劍瘡。主治脘腹冷痛,消化不良,風濕痹痛,下肢潰瘍,濕疹。。主胃冷痛;消化不良;腹脹;風濕關節痛;慢性潰瘍;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海南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