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莖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杜莖山
Dù Jīnɡ Shān
杜莖山
別名 踏天橋、山茄子[江西南豐]、土恆山、水麻葉、山茄子、胡椒樹、金砂根、白茅茶、白花茶、野胡椒、山桂花、水光鍾
功效作用 祛風,解疫毒消腫脹。治感冒頭痛眩暈寒熱躁渴,水腫腰痛
英文名  
始載於 本草圖經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Maesa japonica(Thb.)Moritzi紫金牛科(Myrsinaceae)

一般特性:灌木,有時攀援狀,高1-3米,全部禿淨。

葉:紙質或近革質,通常橢圓形,但有時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矩圓狀卵形,長5-15厘米,但通常長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鈍或渾圓,邊全緣或近基部全緣或長中部以上有疏鋸齒,全禿淨。

花:總狀花序單生或2-3個聚生,長1-3厘米;花長3-5毫米,生於短柄上;小苞片闊卵形至腎形;花冠管長3-4毫米,長約為萼片的3倍。花期:1-3月。

果:球形或卵形,長約4毫米。

生態分布:日本經中國東南部、中部、西南部至越南。

備註:野生植物,喜生於曠野間,廣州近郊不常見。  

性狀介紹

【別名】踏天橋、山茄子[江西南豐]

【來源】紫金牛科杜莖山屬植物杜莖山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以根、葉入藥。全年可采,洗淨晒乾。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祛風利尿,止血消腫;根:頭痛腰痛水腫腹水;葉:外用治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根3~5錢;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杜莖山

別名:土恆山、踏天橋、水麻葉、山茄子、胡椒樹、金砂根、白茅茶、白花茶、野胡椒、山桂花、水光鍾

拉丁植物名

Maesa japonica (Thunb)Moritzi•[Doraena japonica Thunb.]  

植物形態

紫金牛科灌木,高1-3m。直立,有時外傾或攀援;小枝具細條紋,疏生皮孔。葉互生;葉柄長5-13mm;葉片革質,有時較薄,橢圓形至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一般長約10cm,寬約3cm,朱端漸尖、急尖或鈍,有時尾狀漸尖,基部楔形、鈍或圓形,幾全緣或中部以上具疏鋸齒,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細齒;背面中脈明顯,隆起,側脈5-8對,不甚明顯,尾端直達齒尖。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單1或2-3個腋生,長1-3cm,僅近基部具少數分枝;苞片卵形,長不到1mm;花梗長2-3mm,無毛或被極疏的微柔毛;小苞片廣卵形或腎形,緊貼花萼基部,具疏細緣毛或腺點;花喜長約2mm,萼片長約1mm,卵形至近半圓形,具明顯的脈狀腺條紋,裂片長為管的1/3或更短,卵形或腎形,邊緣略具細齒;雄蕊著生於花冠中部略上,內藏;花絲與花藥等長,花藥卵形,背部具腺點;柱頭分裂。果球形,直徑4-5mm,肉質,具脈狀腺條紋,宿存萼包果先端,常冠宿存花柱。花期1-3月,果期10月或翌年5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2000m的山坡或石灰山灌叢或疏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杜莖山的根或莖葉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切段晒乾或鮮用。  

藥理作用

考證出自《本草圖經》。

《本草圖經》:杜莖山,生宜州,其苗高四五尺,葉似苦蕒菜,秋有花,紫色,實枸杞子大而白。

功效分類:生津藥;祛風藥;清熱解毒

性味:苦;性寒

功效:祛風邪;解疫毒;消腫脹

主治:熱性傳染病寒熱發歇不定;身疼;煩躁;口渴;水腫;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主溫瘴寒熱發歇不定,煩渴,頭疼,心躁。取其葉搗爛,以新酒浸,絞汁服之,吐出惡涎甚效。

2.《湖南藥物志》:祛風寒,消腫脹。治腰痛,感冒頭痛,眼目暈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中含杜莖山醌(maesaquinone)[1]。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杜莖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