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診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實驗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通過感官觀察、試劑反應和儀器分析等對離體標本體液(血、組織液腦脊液等)、分泌物(唾液、胃液等)、排泄物(痰、汗、尿、糞等)和脫落物(脫落的細胞、組織等)進行檢查,為臨床診斷、病情判定、療效觀察以及預後估計提供實驗依據的一種診病方法。實驗診斷涉及許多基礎和臨床學科,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技術、新方法在實驗診斷中的應用,臨床檢驗的範圍逐漸擴大,項目日益增多,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也顯著提高,並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醫學學科──實驗診斷學。

實驗診斷雖然在臨床診斷中占重要地位,但實際應用中,因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各不相同,診斷價值也不一樣。加之,不同疾病的同一項目檢查結果可以很相近;而在同一種疾病,因病情和病期的不同,同一項目的檢查結果則可有很大差異。所以必須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解釋才能得出合理的判斷。

目錄

實驗診斷的主要內容

可大致分為八類。

臨床一般檢查

指對血、尿、糞、痰、各種穿刺液和分泌物的常規性檢查,包括外觀物理性狀、一般化學定性反應,染色或不染色的有形成分顯微鏡下觀察等。

臨床血液學檢查

包括血細胞生成動力學、形態學和組織化學檢查,出血凝血纖維蛋白溶解和溶血機理檢查以及卟啉血紅素血紅蛋白異常血紅蛋白檢查等。

臨床化學或臨床生物化學檢查

包括體液的電解質和微量元素檢查,脂肪、糖和蛋白質及其代謝產物檢查,激素內分泌功能檢查,酸鹼平衡及血氣檢查,維生素檢查,臟器功能檢查,毒物檢測及藥物濃度監測等。

臨床微生物學檢查

包括各類致病性及條件致病性微生物的形態、染色、培養、生物化學反應、對藥物的敏感性、動物實驗和免疫血清學檢查等。

臨床寄生蟲學檢查

包括各種寄生蟲的成蟲、幼蟲及蟲卵的形態、動物實驗和免疫血清學檢查等。

臨床免疫血清學檢查

本類試驗初期僅用於以抗原抗體反應為原理的血清微生物學檢查,稱為血清學檢查。隨著免疫學研究的進展,血清學檢查已成為免疫學中的一個內容,稱為免疫血清學檢查。除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免疫血清學檢查外,尚包括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各種免疫活性細胞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免疫球蛋白及其肽鏈和片段,人類白細胞抗原淋巴細胞轉化試驗玫瑰花環試驗、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等細胞免疫功能檢查。

臨床遺傳學檢查

主要是檢查染色體,包括染色體鏡形態結構的識別檢、核型分析、帶型分析等。

臨床脫落細胞學檢查

包括各種組織的脫落物、分泌或滲出物,沖洗物和各種體液如血、尿、膽汁、胃液和創口膿液的直接或沉渣塗片以及手術切除物和穿刺物、組織塊塗片或印片細胞學檢查等。

實驗診斷的價值

實驗診斷主要為臨床醫學服務,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也增加了為預防醫學服務的傾向。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擬定診治計劃,鑒別疾病,判定病情和預後,發現併發症等提供依據。

社會調查

幫助了解社會衛生狀況及人群健康情況,為制定衛生條例和法規、保健、環境保護措施,設置衛生機構提供基礎性資料。

防病調查

幫助發現遺傳性疾病傳染性疾病以及各潛在性疾病和損害人體健康因素等。

個人健康諮詢

定期健康檢查時也要進行一些項目的實驗檢查。協助生活指導作為健康與生活指導的依據。

標本

是實驗診斷檢查的對象。檢驗的結果準確與否,首先依靠於採集標本、轉送標本以及保管標本是否得當。標本應隨時採集隨時送檢,尤其是排泄物、分泌物和穿刺物等類標本對時間的要求更為嚴格。接到標本後應立即檢查或即對標本作適當處理,如將血清或血漿分離出置4℃冰箱保存等。

血標本

血液內容受機體代謝及生物鐘影響較大,血標本的採集時間因檢查目的的不同而異:①空腹血。指進食後8小時的血,一般多在晨起飯前采血。用於臨床化學檢驗項目。可較少受飲食性質和量的干擾和日間生理活動的影響,也利於對同一種體某一項目的前後檢查結果做比較。②指定時間血標本。即按限定時間採集的血標本。多用於功能試驗或檢出血中某些有一定周期波動的成分,前者如葡萄糖耐量試驗,後者如有晝夜變化規律的血中皮質醇。③急診標本。根據病情隨時採集,送檢時要註明采血時間。

血標本又可依檢查項目的不同而分為全血、血漿和血清三種。為得到全血和血漿,采血須根據檢查目的的不同加入不同抗凝劑。常用的抗凝劑有:①草酸鉀和草酸鈉,二者可與凝血因子鈣離子形成不解離的草酸鈣,起抗凝作用。常用於酶學檢查以外的生化檢查,這是由於此類抗凝劑對多種酶有抑制作用,因草酸鉀能使紅細胞縮小,鈉鹽能使之膨大,故檢查紅細胞壓積時需用二者混合的抗凝劑。②肝素。可抑制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除某些凝血機理檢查外,應用甚為廣泛,但價格較貴。③乙二四乙酸二鈉,通過與鈣離子絡合起抗凝作用。④檸檬酸鈉枸櫞酸鈉)機理同草酸鹽。常用於血液學檢驗。採集量要適宜,如血培養要求標本與培養液的比例為1:10,血量過大導致培養液相對減少,反而不利於細菌生長。作為抗凝血標本的容器中都預放有定量的抗凝劑,標本過多,超過抗凝量,易使標本凝固,無法進行檢查。

標本容器一定要乾燥、潔淨,抽血用的注射器內芯也不應潮濕帶水,以免出現溶血。細菌培養標本的容器必須按無菌要求滅菌

尿標本

尿的性狀和成分不僅可直接反映泌尿系統有無器質性或功能性改變,對其他系統情況的估測也極有意義。做定性檢查可隨時收集尿液,但以晨起第一次排出的尿為最佳,因此次尿較濃縮,比重高,有形成分的形態能保持完整。進行功能試驗則應按要求時間採集尿液。必須留24小時尿時,標本瓶中應預放入防腐劑,以防微生物繁殖。

糞標本

宜用新鮮排出的糞便,選取有膿、血、粘液等成分的部分。一般檢查留少量糞便即可,容器一般用塗蠟紙盒。計數寄生蟲成蟲及蚴時要留24小時糞便。

準確和誤差

實驗診斷檢查的目的是測出標本中的某些物質的真正含量,即真值。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測得值往往與真值不完全相符。測得值與真值接近則稱準確,測得值與真值之差稱為誤差。因為在實際工作中,真值常是未知數,所以都是用樣本均數來估計,測得值與均值之差稱偏差也屬誤差。誤差分為:①系統誤差,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屬可測性誤差,有一定規律性、系統性和傾向性,所測結果可全部過低或過高,常見的原因是量容器偏大或偏小、試劑不純、標準物過高或過低、儀器設計偏差、檢驗方法固有缺點或操作者的不良習慣等。可以通過改正或糾正以上問題來減少或防止系統誤差的出現。②隨機誤差,由無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無規律性傾向性或系統性,其原因是偶然的,不能預測,如大氣中溫度、溫度的微小變動,電流、電壓的波動、儀器的不穩定等等。隨機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控制的。③過失誤差,是由於檢測者的粗疏和錯誤造成的,這是不允許的,必須堅決克服的。

準確和誤差是一對矛盾,相互對立又共同存在,應科學地規定誤差範圍。這種誤差稱為「允許誤差」。

影響和干擾實驗診斷檢查的因素

實驗診斷檢查除具有一般實驗室檢查的技術性誤差外,還存在一些特有的影響和干擾因素。

生理性影響

可以表現為個體自身、個體間、人群和地區之間的差異。這些因素有遺傳人種、民族和家族等)、生活和環境(地區、職業、生活習慣、嗜好、飲食、姿勢、居住條件、勞動與運動方式和程度、精神狀態和採集標本的部位)、時間(年齡、日內差、日間差和季節差)、性別(性別以及月經妊娠性周期等)。這些因素對檢驗的影響大小不一,一般引起正常範圍內的波動,這些波動多數有一定規律性,檢查項目不同變化幅度也各有不同,有時能超出生理界限。

藥物的干擾

很多藥物可以干擾實驗診斷檢查的結果,常造成試驗的假陽性假陰性,使實驗結果不能反映機體的真實情況。

①直接干擾。進入機體的許多藥物隨標本被收集,可以直接參与檢查反應,影響檢查過程,如抑制酶活性,影響氧化或還原反應等。有些藥物含有待測項目成分(如輸鉀時測血鉀結果就不準確)。有些藥物雖不直接影響反應,但其顏色、理化性質與被測物質接近,也能影響檢查結果,有的藥物的代謝產物也能干擾檢查。細菌培養時常因應用大劑量抗生素而出現假陰性。

②間接干擾。有兩類情況:一類是藥物刺激或抑制組織或臟器活動影響檢查結果,如應用升糖激素後血葡萄糖升高;一類是藥物損傷組織或臟器引起功能變化,如藥物性肝、腎功能障礙等。

實驗診斷的正常值

實驗診斷的首要步驟是判定被檢標本的檢測值是否正常。為此各項檢查都應有判定的標準,即正常範圍或簡稱正常值或參考值。定性試驗的結果一般以陰性或陽性反應表示。用物理量表達的試驗結果就必須有明確的數值。

機體生理成分的正常值都是通過統計學方法得來的,病理性產物或非生理性成分的出現均屬異常,故無正常值,或正常值為零。但隨著人們對機體認識的深化,檢查方法與手段的改進,以及試驗敏感性的提高,過去認為正常人體內沒有的物質或病理性產物,現在發現也有微量存在,從而成為人體固有的生理成分,如某些微量元素、胎兒甲種蛋白等。所以檢驗正常值包括的項目範圍正在擴大。

實驗診斷檢查項目正常值的分布頻率有正態(包括對數正態)和偏態分布兩類,後者又有正和負偏態兩種,即結果分布偏於平均值的一側。常態分佈是以平均值為中心向兩側呈古鐘形分布。絕大多數項目的結果高或低於正常值都有臨床意義。少數項目則僅單側(即高或低值)有臨床價值,如大多數存在於細胞內的酶,血中正常值很低,若該酶存在的組織或臟器損傷,釋放入體液酶活性便升高。

絕大多數正常人的測定值都在正常值範圍內。多數檢查項目的正常值範圍,定為抽樣標本測定值的平均值(M)加減1.96倍標準差(SD),即M±1.96×SD,此範圍能包括95%正常人的測定值。余 5%的正常人可高於或低於正常值。

正常值是檢查正常人即健康人而得到的。何謂正常人無統一定義,系指由醫師詢問既往史和現病史,進行體檢,再進行常規性檢查,如 X射線胸腹透視,心電描記,血壓體溫測定,血、尿、糞常規及肝功能檢查無異常者,既往僅患過人群普遍易患的感冒麻疹呼吸道皮膚感染或與被檢項目無直接關係的疾病亦可列為正常狀態。按上述要求選擇一般人群中符合條件的也僅有2/3。

現在所用的正常值都是人群正常值,而臨床上要衡量某個個體是否正常,故人群正常值有其局限性,如有些人的某些項目用人群正常值衡量可能屬於正常範圍,但就被檢者來說已為異常。在個人連續健康檢查或日常檢查中可獲得相應項目的個人正常值,用它衡量此人患病時的檢查結果其臨床意義更為確切。

臨床中常出現略高或略低於正常值的結果(這實際是指M±2×SD~M±3×SD之間的值),它可能屬於5%的正常人,也可能是異常值,稱為限界值。判定時其意義首先應排除技術誤差、標本處理不當、生理過度影響和藥物干擾,然後再分析它的臨床意義,這對及時發現早期、隱匿型及潛伏期患者很有意義。

實驗診斷的發展及趨向

實驗診斷的方法和設備更新很快,總的發展方向是檢測準確、快速、簡便和實用。

自動、快速和微量

20世紀50年代以來實驗診斷項目大量增加,出現了代替手工操作自動化儀器,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保證了檢查質量,減少了標本用量。實驗診斷儀器發展很快,種類繁多,機型不斷改進,現在多數儀器都由微機控制,編有固定或可變程序,結果可用熒光屏顯示和列印,操作採用人機對話方式,使用很方便。

儀器專業化,檢驗組合配套

根據臨床工作的要求,將有關的項目組合配套,設計出專業性較高的檢測儀器,如血細胞檢查儀能將血細胞檢查的主要項目一次測出,最多達20項,電解質分析儀能測定體液中的陰離子和陽離子,並將陰離子間隙一併報出。另外尚有凝血檢查儀、腎功能檢查儀、血氣分析儀、蛋白質檢查儀、免疫化學分析儀和凝血檢查儀等。

簡易化和床邊化

由於物理、化學、免疫學、酶學和高科技的進展,出現了許多準確性好、靈敏度高的儀器和試劑,可以使過去繁瑣複雜的分析過程簡易化,如選擇性電極法測定pH、氧和電解質。干化學檢查法發展很快,將很微量的血、尿直接滴於吸附有試劑的試紙條上,送入機器即可顯示測定結果,這樣不僅可在醫院檢查標本,病人也可在家中或床邊檢測。

血液常規檢查糞便檢查尿分析、酶學檢查。

參考書目

葉應嫵:《臨床實驗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9。

關於「實驗診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