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急性聯合變性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亞急性聯合變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又名維生素B12神經病,是由於維生素B12缺乏所致。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男女皆可患病。主要在脊髓後索、側索及周圍神經發生緩慢進展的退行性變。臨床上呈現進行性感覺性共濟失調痙攣性癱瘓深感覺障礙周圍神經損害體征,並常伴以惡性貧血和無胃酸。

目錄

亞急性聯合變性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近年研究提示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有自身的免疫學發病基礎。自身遺傳素質可能起重要的作用。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可產生胃壁細胞抗體內因子抗體,胃黏膜淋巴細胞浸潤,影響胃的泌酸功能和內因子的分泌。在自身免疫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抗IF免疫球蛋白可能與維生素B12的選擇性吸收障礙關係密切。消化道疾病胃腸道切除術後均可直接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而導致維生素B12缺乏。有資料表明部分胃切除患者15%有顯著的血清維生素B12含量下降。先天性內因子缺乏或轉運鈷胺素代謝紊亂,均可影響維生素B12的代謝過程。亦有報導母乳餵養的嬰兒,由於母親攝入維生素B12過少而致嬰兒發病。

(二)發病機制

維生素B12因分子中含鈷,因而又稱鈷胺素。食物中的B12需結合在蛋白質上,在胃中經酸水解或在腸內經胰蛋白酶,使其與蛋白質分開,然後和胃黏膜細胞分泌的一種特異糖蛋白所謂「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IF)結合,在迴腸遠端吸收,通過迴腸黏膜時,維生素B12與IF解離,同血漿中的轉鈷胺素Ⅱ結合,形成B12-T(Ⅱ)複合物。該複合物經血液運輸,可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進入細胞轉化變為羥鈷胺素、甲基鈷胺素或5』-脫氧腺苷鈷胺素,前者可以轉化為後二者,多儲存在肝中。甲基鈷胺素參與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反應,生成蛋氨酸四氫葉酸。5』-脫氧腺苷鈷胺素催化甲基丙二醯CoA轉變為琥珀醯CoA。維生素B12缺乏可導致甲基四氫葉酸半胱氨酸甲基丙二酸尿症。脂肪酸的合成也受影響,支鏈脂肪酸合成增加,神經髓鞘的正常合成轉化受到干擾,正常細胞膜的結構可能被破壞,神經髓鞘出現變性退化,此為神經系統損傷的主要機制。也有學者認為神經系統損傷主要是由於維生素B12的依賴酶(蛋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 synthetase)失活,使蛋氨酸生物合成減少所致。

病變主要在脊髓後索及側索中的錐體束。以中胸段脊髓受損最早也最嚴重,越向頸段病損越輕,上頸段脊髓只有後索受到損害,特別是在薄束。下腰段脊髓只累及錐體束。多先在後索的中心白質中有一卵圓形蒼白區,並向周圍擴展,以後累及側索,嚴重者除皮質不受損外,白質包括後索、錐體束及脊髓小腦束等均被累及。損害區域髓鞘腫脹,斷裂而脫失,然後軸突隨之變性。以往曾認為B12缺乏只引起脫髓鞘,並且動物實驗也有同樣的發現,現已證明B12缺乏可造成軸突變性。早期治療可獲得完全恢復者,說明病變可停止在一定階段,此時軸突可能僅小部分受損,至於髓鞘已經脫失是否又能再生,尚無定論。在病變過程中,可有星形膠質細胞反應。急性期星形細胞體輕度腫脹,突起變厚,數目增多;慢性發展者,先在受損早的區域膠質纖維增生,而近期病變區域膠質增生則不明顯。少數患者腦部白質中血管周圍有小的界限不清晰的脫髓鞘灶,可見於冠狀放射,但不損害內囊大腦腳腦橋上下行走的傳導束。病變特點和脊髓所見相似。此外可見毛細血管小動脈出血纖維化

維生素B12缺乏是否引起周圍神經變性有過爭論。早期的研究提示有節段性脫髓鞘,較近期的報導則認為主要是軸突變性。肌肉活檢可發現軸突終末前部及終板有異常。

惡性貧血時,骨髓中巨幼紅細胞增生佔優勢。周圍血中呈高色素巨紅細胞貧血,出現帶核紅細胞

亞急性聯合變性的症状

男女均可累及。一般中年後起病(40~60歲)。病情逐漸加重。主要是脊髓後索皮質脊髓束周圍神經損害的表現,也可有視神經損害。可有精神症状和腦部症状,但較少。

最常首先出現的症状為全身乏力和對稱性肢體遠端的麻刺、燒灼、發冷感覺異常,尤以下肢為甚。感覺異常可向上伸展到軀幹,在胸腹部產生束帶狀感覺。脊髓側索變性時出現兩下肢無力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錐體束征陽性。後索變性時,下肢震動覺和位置覺等深感覺減退。因深感覺障礙產生不同程度的下肢共濟失調,肢體動作笨拙,步態不穩,容易跌倒,閉目或在黑暗行走時更為明顯,肌張力和腱反射減退或消失。晚期有括約肌症状。周圍神經變性時,產生手套或襪子樣分布的淺感覺減退或消失,腓腸肌壓痛和肢端無力等。臨床體征的輕重程度根據病變對周圍神經、後索及錐體束影響的相對嚴重度而定。

腦神經中除了視神經病變所表現的暗點視力減退失明外,一般不受影響。約5%患者有視神經損害。

少數患者出現猜疑、妄想、躁狂,後期有嗜睡譫妄痴呆、Korsakoff症候群,或嚴重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憂鬱等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有胃酸缺乏。一部分患者有輕度或嚴重的貧血,偶爾周圍血象正常,但骨髓中有惡性貧血的表現。可有輕微的舌炎心慌頭昏、雙下肢乏力和輕度水腫。有胃腸道疾病伴發時,有食慾減退便秘腹瀉等。

早期進行治療者,神經症狀大多恢復。肢體癱瘓已逾兩年以上者療效較差。

根據中年發病,亞急性慢性病程,有典型脊髓後索損害的症状和體征伴有精神症状,智能減退,周圍神經及視神經損害,血清維生素B12水平低,胃吸收不良及貧血的改變,結合Schilling試驗及其他輔助檢查,一般不難作出診斷。但疾病早期,尤其是神經症状早於貧血出現時,診斷有一定困難。

亞急性聯合變性的診斷

亞急性聯合變性的檢查化驗

1.血象和骨髓貧血大多較嚴重,屬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MCV增高,MCHC正常,中性粒細胞分葉核過多,骨髓紅細胞增生顯著,有巨幼紅細胞,粒∶紅比例降至1∶1。血象和骨髓象均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

2.胃液分析 進行快速組胺試驗,做胃液分析可發現抗組胺胃酸缺乏抗體測定部分患者血中可檢測到抗胃壁細胞抗體或IF抗體。

3.Schiling試驗 口服放射性核素57Co標記的維生素B12,測定其在尿、便中的含量,對確定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很有意義,是較為敏感的檢測方法。正常人吸收量為62%~82%,尿排量為7%~10%。

4.血清維生素B12測定 正常含量為140~900ng/L。當低於100ng/L時,有診斷意義。

5.尿甲基丙二酸測定 由於維生素B12缺乏,甲基丙二醯CoA不能轉化為琥珀醯CoA,患者尿中甲基丙二酸含量增高,故測定尿中甲基丙二酸,可進一步支持該病診斷。目前尚缺乏簡便準確的測定方法。

6.腦脊液檢查無異常。

1.脊髓CTMRI檢查 損害區域可顯示髓鞘腫脹,斷裂而脫失徵候。

2.肌肉活檢可發現軸突終末前部及終板有異常。

亞急性聯合變性的鑒別診斷

需注意與以下疾病鑒別:

1.脊髓壓迫症 早期可單純出現神經根刺激症状,並持續較長時間,感覺障礙呈上行性發展。一般從一側開始,脊髓後索、側索均可受累。表現為Brown-Sequard症候群,後期呈橫貫性損害,有括約肌功能障礙,無腦及視神經損害。腦脊液蛋白升高,脊髓MRI造影有助確診。常見病因有髓內、外腫瘤頸椎骨關節病頸椎管狹窄等。

2.多發性硬化 起病急,有明顯的緩解與複發交替出現的病史。首發症狀多為視力減退復視眼球震顫小腦征,錐體束征,後索功能障礙,無對稱性周圍神經損害的表現,腦脊液檢查,誘發電位,頭顱CT和MRI均有助於診斷。

3.周圍神經病 中毒炎症營養缺乏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周圍神經病可有四肢遠端感覺障礙,類似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中的周圍神經損害。但一般無後索或側索的改變,無維生素B12缺乏,結合病史,不難鑒別。

4.脊髓癆 脊髓後根及後索受累,出現變性萎縮。阿-羅瞳孔是較具典型的體征。結合患者有冶遊史,梅毒血清學陽性可以鑒別。

亞急性聯合變性的併發症

維生素B12缺乏程度不同,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學發病基礎不同,病情輕重亦不同,故症状體征多種多樣,如可有惡性貧血的各種表現。亦可看作是本病的併發症

亞急性聯合變性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合理膳食、防止維生素B1及B12缺乏,防治胃吸收不良症及惡性貧血

亞急性聯合變性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嚴重者不經治療神經系統症状會持續加重,甚至死亡。充分治療後,貧血症状一般在數天或數周內明顯改善,神經系統功能的改善較為緩慢。一般2個月可見有提高。治療時採用維生素B12 500~1000μg每天或隔天肌內注射1次,連續2周,以後改為100~200μg每天肌內注射1次或每周2~3次,3個月後小劑量維持,部分患者須終身用藥。不能耐受肌注者,可口服用藥。此外,需加強營養補充維生素B1維生素C及其他神經營養藥。

除藥物治療外,對受累肢體應加強功能鍛煉,進行理療康復治療,對易患者應及時消除易患因素或進行預防性治療。

(二)預後

早期進行治療者,神經症狀大多恢復。在發病3個月內進行充分治療,常可獲得完全恢復,病程後期則療效甚差,肢體癱瘓已逾兩年以上者療效較差。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該病預後極為重要。

參看

關於「亞急性聯合變性」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