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烏欖
Wū Lǎn
烏欖
別名 木威子、黑欖、烏橄欖
功效作用 止血利水解毒。主內傷吐血咳嗽痰血水腫乳癰外傷出血
英文名 Black Olive
始載於 本草綱目拾遺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脾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烏欖

英文名:Canarium pimela

【別名】木威子、黑欖

常綠喬木,高10-16米。單數羽狀複葉,長30-60厘米;小葉15-21,矩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5厘米,寬3.5-7厘米,基部偏斜,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上面網脈明顯,下面平滑。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於複葉;萼杯狀,3-5裂;花瓣3-5,分離;雄蕊6,著生於花盤邊緣。核果卵圓形至橢圓形,兩端鈍,成熟時紫黑色。

分布於我國南部;越南也有。常生於低海拔的山地林中。果實不堪生食,種子即「欖仁」,可榨油食用,制肥皂及潤滑油;核殼可制活性炭;木材可作建築、農具及傢具等用材。  

藥用功能

【來源】橄欖科橄欖屬植物烏欖Canarium pimela Koenig,以根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晒乾。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烏欖,皮黃黑色,肉白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酒筵中以為豆食品。《綱目》主治所載,悉言白欖,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載欖仁可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烏欖仁也。按《粵志木語》橄欖有青、烏二種,閩人以白者名青果,粵中止名白欖,不曰青果也。烏欖子大肉厚,以溫水泡軟,俟紫脂浮起溢出,乃可食,水冷則生膠,熱則肌膚反實,故必溫水之和,乃醇其性。

性味歸經】根:淡,平。葉:微苦、微澀,涼。

【功能主治】

根:舒筋活絡祛風祛濕。用於風濕腰腿痛,手足麻木。

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感冒上呼吸道炎,肺炎多發性癤腫

【用法用量】根0.5~1兩。葉:3~6錢。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2.《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3.《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4.《嶺南採藥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鹽漬之,名欖鼓,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食用方法

把生烏欖投進熱水中,焗浸數十分鐘,待它的肉變軟,隔去水,另浸入濃厚的鹽水裡,三天後即可以當鹹菜了。如果要作欖角,則用線把它分成兩半,中塞幼鹽腌制。若把它去核舂爛製成塊狀或調成漿狀,則叫做欖糕和欖醬。此外它還可以榨油之用。皮據說可作染料,其色鮮紅

欖核椎開取其仁,便是「欖仁」,是制糕餅的高級餡料之一,廣式中秋月餅中的「五仁」,其中便有它的一分。所以每年也有許多人利用業餘時間斵欖仁以供餅家之需。欖核取去仁後剩下來的核殼是一種很好的燒料,潮州「功夫茶」功夫之一就是火炭,一般認為最好的炭,是欖核炭,其次才是「子炭」,取其火猛耐燒,少燼無雜味。因此欖核炭在舊社會遂成為士大夫們品名(草字名)的寵物了,欖核雕刻是廣東有名的手工藝之一,藝人們用它可以刻成船隻、花籃、人物、動物等等。一粒欖核刻成的船隻,其上有樓閣、人物,甚至器皿服用,應有盡有。這些核雕,是傳統的出口工藝美術品,此外也有人用它治印,只是不流行罷了。

<烏欖的最好品種是「車酸欖」,它的特點是味香肉軟,工夫甚少變壞(帶松香味),已壞的烏欖,肉硬無味,不宜食用。

烏欖之被人重視,已不自今日始,早在公元十二世紀時宋人筆記《嶺南代答》中,已有如下的記載:

烏欖如橄欖,青黑色,肉爛而甘,亦可作蔬茹,核差長,其中仁味松美,薦酒泛茶皆珍,相饋遺者獨以核致遠,微暴干,椎取仁

廣府人吃欖豉,一般比較考究,起碼要加些油進去蒸熟才進食,但潮州人則非常簡單,只是浸鹽水到了一定程度,即可以拿來佐膳。

  

核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課本中描寫的刻有《後赤壁賦》的核舟就是用烏欖核雕刻的,它在台灣被稱作珍玩。幾百年來增城一直都有一批把烏欖核雕刻成各種各樣的花籃,船隻,人物,動物等工藝品的工匠,乾隆時期工匠陳德章被召進清代造辦處效力,一呆就是8年,於1737年雕刻出「核舟」,後成為乾隆的玩物,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詳見紀錄片「台北故宮」第七集「巧奪天工」。  

烏欖的傳說

朋友,你一定會聽過很多有關橄欖的傳說:女神雅典娜教古希臘人種橄欖樹,用橄欖樹戰勝海神波塞冬而獲得雅典古城。機智的信鴿叼回橄欖枝,給劫後餘生的諾亞對方舟煥發新的希望。海格立斯用橄欖木杖敲打地面,使樹木入地生根。古代奧林匹克用橄欖枝作獎品,這是西方的一種文化,一種和平與希望的象徵。

中國是橄欖的故鄉。民間流傳很多關於橄欖的故事。 很古很古的時候,羅浮山有位醫術高明的中醫師。中秋之日,有個叫羅二的人自稱有黃腫、懶惰、貧寒三病,請大師看病。老中醫經過望聞問切,從藥房里取出十粒紫黑色的橄欖,告訴他說:「這十顆藥丸,你每日連皮帶仁吃一顆,吃完以後,再來複診。」 羅二驚訝,這麼大的烏欖怎麼吃呢?大師告訴他,吃整個烏欖,要講究方法,不然沒有藥效。大師說,吃烏欖首先要用適度的熱水將欖泡軟,然後用小刀把欖肉分成兩半,讓欖核和欖肉剝脫出來。欖肉一半馬上吃掉,另一半就要先在欖坯中放點鹽,製成欖角才吃;吃仁更要講究,用利刀砍斷欖核,保持欖仁完整,藥效才大。 羅二遵照大師的醫囑吃藥,頭幾天不是欖核太硬砍不開,就是欖仁太脆分兩半。後來,他把刀磨利,把力練好,一切就如願以償了。最令他料想不到的是,人們都說苦口良藥,可他的藥卻香膩可口,食而不厭。十天後,羅二來到大師處複診。大師開的藥同樣是烏欖,只是分量是先前的十倍,而且吃法也不一樣。大師吩咐他,回家後要立刻將所有烏欖泡軟,欖肉全部製成欖角,晒乾後每頓飯吃兩粒;欖核則晒乾後全部放在地里培植,等到新果長成才吃用。就這樣,羅二不但用勤勞的雙手培育出一個烏欖林,而且掌握了腌制欖角,壓榨欖油,斬核取仁的工藝。他身上的三種疾病全部治癒,他的子子孫孫也從此不再懶惰、貧寒。

千百年來,烏欖不但成了家鄉人薪火相傳賴以謀生的一種形式,而且成了家鄉人的驕傲。增城欖雕更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實中的橄欖,代表著一種優良的傳統,是中國人純樸與勤勞的象徵。

關於「烏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