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六淫、疫癘證候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診斷學》 >> 辨證 >> 病因辯證 >> 六淫、疫癘證候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目錄

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來的致病邪氣。六淫的致病特點:一是與季節和居住環境有關,如夏季炎熱,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濕之地,易感受濕邪;二是六淫屬外邪,多經口鼻、皮毛侵入人體,病初常見表證;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又常常相互影響或轉化。

疫癘為自然界一種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傳染性強,並迅速蔓延流行的特點。

(一)風淫證候

風證,是指因感受風邪而引起的一類病證。因風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揚開泄,善行數變,故具有發病急、消退快、遊走不定的特點。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頭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緩,或肢體顏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頸項強直,四肢抽搐,或皮膚瘙癢

【證候分析】風邪襲表,傷人衛氣,使腠理開合失常,故見發熱惡風、頭痛、汗出。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故見咳嗽、鼻塞流涕。脈浮緩、苔薄白,為風邪犯衛之證候。風邪侵襲經絡經氣阻滯不通則見麻木,口眼歪斜,強直,抽搐。風邪搏於皮膚,故見皮膚瘙癢。

(二)寒淫證候

寒證,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類病證。因寒為陰邪,其性清冷,凝滯收引,故易傷人陽氣,阻礙氣血運行。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脈浮緊。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腹痛腸鳴泄瀉嘔吐等。

【證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閉塞,衛陽之氣被遏而不得宣發,故見發熱惡寒,無汗;寒邪郁於經脈,則頭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內舍於肺,肺氣失宣降,故喘咳,鼻塞;脈浮緊,苔白簿,乃寒襲於表的徵象。若寒邪鬱結於經脈、陽氣損傷,壅遏氣機,則手足拘急;寒邪凝結,陽氣不達四肢,則四肢厥冷;寒凝,氣失溫煦,筋脈收縮,而脈微欲絕。若寒中於里,損及脾胃之陽,升降失常,運化不利,則見腹痛,腸鳴,嘔吐,泄瀉。

(三)暑淫證候

暑證,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類病證。因暑性炎熱升散,故為病必見熱象,最易耗氣傷津,且暑多挾濕,常與濕邪相混成病。

【臨床表現】傷暑,感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象虛數。中暑,發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氣急,甚或昏迷驚厥,舌降乾燥,脈濡數

【證候分析】傷暑,為感受暑,濕之邪,汗出過多,耗傷津氣所致。暑性炎熱,蒸騰津液,則惡熱,汗多而口渴,尿黃;暑病汗多,氣隨汗泄,故疲乏而脈虛數暑挾濕邪,濕泛上焦,故苔白或黃。至於中暑,則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勞動過久,暑熱炎蒸,上擾清竅,內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熱之熱,灼氣傷津,故發熱,口渴,汗出,氣急;暑熱挾濕,蒙蔽清竅,內陷心包,則神昏;暑熱傷津耗氣,肝風內動,陽氣不達四肢,則驚厥;暑熱熾甚,營陰受灼,舌絳乾燥,脈濡數。

(四)濕淫證候

濕證,是指感受濕邪所致的一類病證。因濕性重著,粘滯,易阻礙氣機,損傷陽氣,故其病變常纏綿留著,不易速去。

【臨術表現】傷濕,則頭脹而痛,胸前作悶,口不作渴,身重而痛,發熱體倦,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冒濕,則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脈來濡弱,濕傷關節,則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

【證候分析】傷濕,是濕邪犯表,發於多雨季節外感病初期,亦稱表濕證。濕性重著粘滯,陰礙氣機,清陽失宣,故見頭脹而痛,胸前作悶,體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濕邪與衛氣相爭,故發熱,汗出而熱不退。濕為陰邪,不傷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是濕邪為患之徵。

冒濕則是冒犯霧露,或感受濕邪,陽氣被遏所致,濕在頭部,清陽被困,則頭重如裹。

濕邪瀰漫全身,陽氣不得敷布,則遍體不舒。四肢懈怠,脈來濡弱,亦為濕邪困遏之徵。濕邪侵入關節,氣血不暢,故酸痛,濕性重滯,故感受重著,臨床稱之為「著痹」。

(五)燥淫證候

燥證,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類病證。燥性乾燥,容易傷津液,臨床有涼燥溫燥之分。

【臨床表現】涼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咳嗽,喉癢,鼻塞,舌白而干,脈象浮,溫燥,身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心煩乾咳痰少,甚或痰中帶血,皮膚及鼻咽乾燥,舌乾苔黃,脈象浮數。

【證候分析】涼燥多因深秋氣候轉涼,燥邪與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襲於肺衛,故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等類似外感風寒表證的現象,又見咳嗽、鼻塞、咽癢舌干,脈象浮等肺燥的證候。溫燥則是秋初氣候尚熱,炎暑未消氣候乾燥,燥熱迫於肺里,灼傷津液,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等類似風熱表證的現象,又見乾咳、痰粘量少,皮膚及咽干燥,口渴心煩等燥熱傷津的症状。舌乾苔黃,脈浮而數,均為燥熱之證。

(六)火淫徵候

火證,是指廣義火熱病邪所致的一類病證。因火熱之邪,其性燔灼急迫,為病常見全身或局部有顯著熱象,容易耗傷陰津,使筋脈失於滋潤而動風,,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

【臨床表現】壯熱,口渴,面紅目赤,心煩,汗出,或煩躁譫妄衄血吐血斑疹,或躁擾發狂,或見癰膿,舌質紅絳,脈象洪數或細數。

【證候分析】火熱之邪侵入氣分,則見壯熱、口渴、面紅目赤、脈洪數。若邪氣在氣分不解,進入營血,耗血動血,逼血妄行,則吐血、衄血、發斑、發疹。火熱壅盛,心肝受灼,則躁擾發狂。火毒壅於血肉之間,積聚不散,則肉腐血敗而見癰膿。舌紅絳,脈數,是火熱深入營血之徵候。

(七)疫癘證候

疫癘又名溫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傳染性病證。疫癘致病的一個特點是有一定的傳染源傳染途徑。其傳染源有二:一是自然環境,即通過空氣傳染;二是人與人互相傳染,即通過接觸傳染,其傳染途徑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疫癘致病的另一特點是傳染性強,死亡率高。

【臨床表現】病初惡寒發熱俱重,繼之壯熱,頭身疼痛,面紅或垢滯,口渴引飲,汗出,煩躁,甚則神昏譫語,四肢抽搐,舌紅絳,苔黃厚乾燥或苔白如積粉,脈數有力。

若兼有頭面,頸部紅腫疼痛,咽喉劇痛,為大頭瘟

兼有發熱,咽喉紅腫糜爛疼痛,全身遍布猩紅色皮疹,為爛喉痧

兼有咽喉腫痛,復蓋白膜,咳聲嘶啞,狀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難,為疫喉

若病初惡寒發熱,繼而陣陣痙咳不止,咳劇則面色青紫,涕淚俱出,嘔吐,咳止時伴有鴛鴦樣叫聲,多見於小兒,為疫咳,又稱為「頓咳」、「頓嗆」、「百日咳」。

兼有腹痛,下痢赤白膿血,里急後重,時時欲瀉,為疫毒痢

【證候分析】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或內伏膜原表裡分傳,故病初即見惡寒發熱俱重,疫毒迅速瀰漫三焦,則致壯熱,頭身疼痛。瘟疫癘邪上攻,則見面紅,舌紅絳。若移濁疫邪上蒸於舌面,可致苔白如積粉,面色垢滯。熱盛迫津外泄,故汗出量多。熱擾神明,則見煩燥,重者神昏譫語。熱極生風筋脈拘急,可見四肢抽搐。

風溫毒邪壅滯於少陽膽經,致使氣血壅滯於局部,而見頭面、頸部紅腫疼痛,咽喉劇痛。

若疫毒壅滯於肺胃,上攻咽喉,則咽喉紅腫糜爛,舌體鮮紅;外泄於肌膚,全身遍布猩紅色皮疹。

燥火疫毒從口鼻而入,毒聚咽喉不散,則咽喉腫痛;復生白膜,拭之不去;若白膜覆蓋,阻滯氣道,致咳聲嘶啞,狀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難。

若內有伏痰,又感疫癘之邪,疫毒與痰互結,深伏於肺,致肺失清肅肺氣上逆,而見陣發性痙咳不止。咳劇則氣機逆亂,可出現面色青紫涕淚俱出,嘔吐等症。若飲食不潔,濕熱疫毒侵襲胃腸,阻滯氣機,灼傷氣血,致腹痛,時時欲瀉,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

32 病因辯證 | 七情證候 32
關於「中醫診斷學/六淫、疫癘證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