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喉痧
A+醫學百科 >> 爛喉痧 |
爛喉痧(scarlet fever),感受溫熱時毒所引起的溫毒溫病。以發熱、咽喉腫痛糜爛、皮膚痧(紅色疹點)密布、舌紅絳起刺為主要特徵。又稱痧、丹痧、痧毒、疫喉痧、疫疹等。多發於冬春季節,具有強烈傳染性,並易引起流行,病勢急、變化快、病情重,多見於兒童。即西醫的猩紅熱。治療以清泄熱毒為主要原則。
有關爛喉痧的系統論述主要見於清代醫學文獻,如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所記錄的以咽痛、痧疹為主證的病案,其表現酷似此病。清代陳耕道在《疫痧草》中提出了「爛喉疫痧」的名稱,並對病因、病機及證治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
爛喉痧的發生是因人體正氣虧虛,感受溫熱時毒,經口鼻而入,侵犯肺胃所致。初起邪毒侵襲肺衛,衛受邪郁,則見發熱惡寒;肺胃熱毒上致咽喉,咽喉為肺胃門戶,故紅腫疼痛,嚴重時可糜爛;熱毒竄擾血絡,皮毛和肌肉分別由肺胃所主,則發為痧。熱毒嚴重時可化燥化火;充斥氣分、營分、傷及內臟,而成險重變證。
通過觀察痧、喉的變化判斷爛喉痧病勢發展的順逆,是此病的辨證重點。痧顆粒分明,顏色鮮紅,咽喉糜爛不深,神清,脈浮數有力,屬順證,預後一般較好;若見痧稠密,時隱時現,顏色紫黑,咽喉糜爛較深,神志昏迷,脈細數無力,屬逆證,乃病邪內陷。
此病常見證型有:①熱毒侵犯肺衛。初起證見惡寒發熱,繼而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甚則潰爛,皮膚痧隱約可見,苔白或有珠狀突起,舌紅,脈數。治宜透表泄熱、清咽解毒,可用清咽梔豉湯加減,並用玉鑰匙散吹喉。②熱毒壅於氣分。證見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腐爛,皮膚痧顯露,舌紅赤有刺,苔黃燥,脈洪數。治宜清氣解毒,可用余氏清心涼膈散,並用錫類散吹於喉部,以去腐生新。③邪毒化火,灼傷氣血。證見咽喉紅腫糜爛,嚴重時可阻塞氣道,聲啞氣急,痧密布,赤紫成片,高熱,汗多,煩躁,舌絳乾燥並有芒刺,狀如楊梅,脈細數,病情較嚴重。治宜清氣涼血、解毒救陰,可用涼營清氣湯加減。如兼熱毒內陷心包,高熱神昏,肢涼脈沉,可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清心開竅。④爛喉痧恢復期,若高熱已退,咽喉腐爛漸減輕,口乾唇燥,皮膚乾燥,脈細數,舌紅而干,為余邪傷陰。治宜滋陰生津、兼清餘熱,常用清咽養營湯加減。
|
關於「爛喉痧」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