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應茶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46q.jpg

萬應茶」起源於距今有200多年前的清朝嘉慶年間,由著名客家老中醫盧曾雄依據三十多年臨床經驗,應用三十多種地道中藥材經過傳統中藥製劑工藝技術配製而成的,將秘方世代相傳至今。  

目錄

概述

在泉州,提起「靈源萬應茶餅」,可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創製歷史已有五六百年了。它原為安海靈源寺僧釋大迦(號沐講禪師)所創製,如今成為大眾保健飲品,走進千家萬戶。許多海外華僑返鄉都喜歡攜帶它出國,作為居家良藥或饋贈親友的禮品。

靈源萬應茶系靈源禪寺三十一世祖高僧祖傳密方藥茶,歷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採集靈源山天然獨特青草藥,配與中藥材和天然茶葉,經精心研製而成。具有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祛痰利濕等功效,適用於感冒發熱,中署,痢疾腹痛吐瀉,腹脹積食等症。

「萬應茶」 的 200多年臨床應用,對胃腸積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痞滿便秘中暑所致的發熱、惡寒嘔吐泄瀉飲酒過量所致的噁心悶亂及外出水土不和、暈車暈船傷風感冒諸多各證有顯著療效。

「萬應茶」是全國獨家生產,以其精良的配方,確切的療效,無任何毒副作用和悠久的歷史,深受廣大患者的信賴,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在海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2005年,靈源萬應茶(餅)首批獲得了商務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榮譽稱號。!  

成 份

檀香肉豆蔻、大黃(酒制)、 陳皮(制)、 廣藿香薄荷羌活白朮(土炒)、明党參山楂茯苓白扁豆(姜制)、香附(醋制)、蒼朮白豆蔻厚朴(姜制)、香薷枳殼(麩炒)、肉桂澤瀉(鹽制)、前胡木瓜紫蘇葉半夏(姜制)、木香豬苓丁香小茴香桔梗白芷甘草檳榔、茶葉、砂仁(姜制)。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濕。用於外感風寒食積腹痛嘔吐泄瀉胸滿腹脹。  

用法用量

泡服或煎服一次g—12g,小兒酌減。  

禁 忌

孕婦忌服。  

規 格

3克/塊×4塊/袋×8袋/盒×60盒/箱。  

儲 藏

密封,防濕,防蛀  

有 效 期

3年。  

注意事項

1、主要成分

明黨、白朮、大黃、藿香姜活、檀香、白豆叩、肉叩、砂仁、丁香、茶葉等三十四味珍貴地道中藥材組成。產品方解:萬應茶(餅)中成藥選用了三十四種地道名貴中藥材,經獨特傳統製藥工藝製成,組方中重用了砂仁、豆蔻白蔻、檀香、木香、枳殼、山楂、肉桂等珍貴南藥,都具有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配以白朮、蒼朮、厚朴、半夏、木瓜、丁香、陳皮、小茴香等開胃化濕、和中、理氣的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濕濁中焦、中暑、飲食和飲酒不當引起的胸悶、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瀉泄及濕熱引起的痢疾具有顯著的效果。並能調理脾胃平衡,對脾、胃、腸具有保健功能。組方中還選用了薄荷、香薷草、紫蘇葉、前胡、白芷羌活、白扁豆等芳香藥物,具有疏風解表、兼有健脾和胃、行氣之功效;配以制大黃、檳榔、澤瀉等,具有清熱導滯,蕩滌胃腸的積熱、積滯的功效,特別是對胃腸積熱所致的痞滿,便秘具有很好的解毒通便作用,組方配甘草調和脾胃且中和藥性,諸藥配伍,使萬應茶組方寒熱相因,藥性平和,共使濕濁內化氣機通暢、清升濁降、表邪得解,諸症自愈。  

2、主要作用

①健脾和胃:用於治療由於飲食不當、水土不服及飲酒過度所引起的胸悶、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並能調理脾胃機理平衡,對脾、胃、腸具有保健功能;②清熱導滯:用於治療和預防中老年人胃腸積熱所致的痞滿、便秘具有很好的解毒通便的作用。  

創製人傳說

據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社會矛盾尖銳,爆發鄱陽湖水戰。未出家之前,張定邊(釋大迦原名)曾竭盡全力支持陳友諒與朱元璋決一勝負。豈知激戰結果,陳友諒的軍艦被焚毀不少,最終中流矢喪命。釋大迦只好隱名埋姓,避難入閩,到靈源寺落髮為僧。他發願自己後半生要救苦濟世,為民解除病痛。於是天天起早摸黑,踏遍青山,採集了近10種的青草藥和中藥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葉,混合炮製成「菩提丸」,以供患病僧徒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因此藥茶對中暑痢疾、感冒發熱、腹痛吐瀉等四時不適之症的療效顯著,求藥者絡繹不絕。數百年來,寺中和尚皆視其為「寺中一寶」,不讓失傳。如此年復一年,代代相傳,藥茶的草藥種類不斷增加,製作方法不斷改進。1951年,該寺僧王廣雨將「菩提丸」改制為「靈源萬應茶餅」,使之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的功效更為顯著。

靈源萬應茶餅創製人張定邊軼事

張定邊(一三一八至一四一七)。元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之一,後因故隱居泉州晉江靈源山,削髮為僧。

張定邊原藉湖北沔陽州湖弦口人氏,出身漁家。身體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洒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

元至正年初,陳友諒率領農民起義,反對官僚地主欺壓百姓。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陳友諒被張定邊等將士擁立為【漢】王,繼而又擁立為帝,改國號為【漢】。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大戰,中流矢身亡。張定邊強忍悲哀,以舟載陳友諒遺體還武昌,葬於黃鵠山(今蛇山)南麓。

陳友諒身後,群龍無首,起義失敗。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遂於洪武元年(一三六八)戊甲孟秋,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為避前嫌,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

張定邊入空門後,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領舊屬僧侶,先後墾殖禪田五十多畝,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給,亦可周給貧者。他看到廣大貧苦農民因生病缺醫少藥而走投無路時,於是萌生懸壺義醫和取靈源山中的甘草,用姑師井之水泡製藥茶,廣施萬民,不求圖報。

洪武十年(一三七七)丁巳十月廿三凌晨,張定邊正在西霞山晨練武功。突然林中狂風四起,林木搖曳,落葉紛披。猛一抬頭,但見一條斑斕猛虎,正從崗上飛竄下來。那猛虎發現了定邊,竟直向他衝來。定邊不免有點慌神。趕忙往右邊一跳,閃在老虎的旁邊,猛一擰身,舉禪杖朝老虎前胛叉去。頃刻間,猛虎鮮血直流,腦漿四濺。從這點,可見張定邊的武功。

洪武十二年(一三七九)巳末季春,張定邊於紫雲室旁立新寺,其規三楹二進,命其名曰「天公案」,並聯雲「天趣閒中得,公心靜里思」。晚年深居簡出,終日抄經譯註。永樂十五年(一四一七)丁酉九月十九日坐化,在世春秋九十九,象臘五十四。  

歷史發展

在泉南一帶,「靈源茶餅」可謂家喻戶曉,聲名遠播。它的神奇療效,它的600年悠久歷史,民間口碑世代相傳,求之者至今絡繹不絕。而今,欣逢盛世,「靈源茶餅」更是生機重煥,成為越來越多的大眾家庭喜愛的保健飲品,成為歸國華僑爭相購買、攜帶出國的居家良藥或饋贈禮品。

靈源山中孕神茶

晉江市安海鎮北有一座名山,高305米,山上長滿松柏,花木掩映,山石嶙峋,山中時有清泉涌流,迂迴于山下,故稱靈源山。歷代有不少儒生結廬於此讀書。唐代首開八閩科第的歐陽詹就曾居此山讀書三載。山中有一座靈應著稱的千年古剎——靈源禪寺。相傳宋代宰相曾公亮曾題「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是泉南最享盛名的禪林名山之一。

據《泉郡晉南地名探源寺庵考附錄》卷十六之三《靈源寺歷代僧尼名錄》中記載,元末明初(1363年),陳友諒舉事兵敗,其驍將張定邊避難入閩,遂隱名埋姓,遁跡於此山,並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他發願自己後半生要救苦濟世,為民解除病痛,於是天天起早摸黑,踏遍青山,採集紅茶、鬼針青蒿飛揚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蓮等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和中藥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葉,混合炮製成「菩提丸」,以供患病僧徒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因此藥茶對中暑痢疾、感冒發熱、腹痛吐瀉等四時不適之症的療效顯著,民間口碑相傳,求藥者絡繹不絕。數百年來,寺中和尚皆視其為「寺中一寶」,不讓失傳。

如此年復一年,代代相傳,藥茶的草藥種類不斷增加,製作方法不斷改進。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雨將「菩提丸」改制為「靈源萬應茶餅」,使之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的功效更為顯著。

世代相傳僅一家

1958年「大躍進」期間,靈源寺和尚被迫返俗,萬應藥茶的秘方製作技藝得以傳授給山下兩個村——曾林村和靈水村的村民,兩村遂各創辦一家茶餅廠。1982年,兩廠合併為一,定名「晉江靈源茶餅廠」,開始批量生產。然而,舊體制下的茶餅製作並沒有大的發展,品種單一、銷路狹窄等問題使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老品牌步履蹣跚

1990年,舊廠進行第一次改制,更名為「泉州市靈源製藥廠」,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一個擁有現代化檢測手段和先進生產流程的製藥廠,「靈源萬應茶餅」理所當然成為廠里的一大拳頭產品

關於「萬應茶」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