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動脈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腸系膜動脈瘤(mesenteric aneurysm)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腸系膜上動脈主幹、分支動脈腸系膜下動脈瘤,占內臟動脈瘤的5.5%,男女發生比率相等,剖檢發現率為1/1200。腸系膜動脈破裂發生率為13%。

目錄

腸系膜動脈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的主要原因為感染,佔57%,年齡多在50歲以下,主要為真菌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其次為動脈硬化,中膜退行變,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此外,門靜脈高壓症高血壓、先天性動脈發育不良和外傷等亦為本病發生的原因,但臨床少見。

(二)發病機制

腸系膜動脈瘤的發生主要是真菌及細菌感染的菌栓栓塞動脈滋養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中層彈力纖維;高血壓、貝赫切特症候群損傷內膜及門靜脈高壓引起動脈壁肌層變薄斷裂。腹部外傷引起腸系膜動脈部分受損形成假性動脈瘤

腸系膜動脈瘤多發生在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瘤少見。腸系膜動脈瘤常因形成血栓等引起腸管缺血,鄰近胰十二指腸下動脈結腸中動脈起始部的動脈瘤因血栓阻塞或動脈夾層易導致腸管缺血甚至壞死等,因此處來自股腔乾和腸系膜下動脈的側支循環常不充分。

腸系膜動脈瘤的症状

臨床症状有2大類:

1.腸管缺血症状 腹部不適,乃至明顯腹痛腹瀉食欲不振便血、體重下降等,便血常由於腸梗死引起。瘤體較大時,常可見腹部搏動性腫塊,偶聞及雜音。

2.腹腔內出血症状 由於動脈瘤破裂出血,可出現急腹症症状,稱之為「腹腔內中風」。出血量大,可發生休克症状。

術前臨床診斷仍然比較困難。瘤體破裂前大多沒有症状,少數可有上腹部不適,常常在腹腔內出血出現急症時才考慮到內臟動脈瘤存在可能。破裂時可出現非特異性腹痛,CT和MRA也能顯示腸系膜血腫,間接提示腸系膜動脈瘤的出血。主動脈造影是確診腸系膜動脈瘤最可靠的方法。

腸系膜動脈瘤的診斷

腸系膜動脈瘤的檢查化驗

1.CT掃描和MRA檢查 能顯示腸系膜血腫,間接提示腸系膜上動脈出血。SCTA及MRA近年來較廣泛應用,具有較高診斷價值。

2.主動脈造影 是確定腸系膜動脈瘤的可靠方法。除可了解其形態、部位、大小、範圍等,還可了解動脈瘤的血供及與內臟的關係,並對已有破裂出血的患者明確其出血原因。

腸系膜動脈瘤的鑒別診斷

術前臨床診斷仍然比較困難。瘤體破裂前大多沒有症状,少數可有上腹部不適,常常在腹腔內出血出現急症時才考慮到內臟動脈瘤存在可能。破裂時可出現非特異性腹痛CT和MRA也能顯示腸系膜血腫,間接提示腸系膜動脈瘤出血主動脈造影是確診腸系膜動脈瘤最可靠的方法。

腸系膜動脈瘤的併發症

動脈瘤破裂出血是常見併發症,發生率約為13%,病死率75%。

腸系膜動脈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由於腸系膜動脈瘤易並發出血栓塞遠段動脈引起腸供血障礙,因此,一旦確診,應儘早手術。腸系膜上動脈主幹動脈瘤因其解剖及生理特點,治療頗為棘手,動脈瘤切除血管再重建為最佳手術方式(圖1),但其難度甚高。動脈瘤內縫合修補,動脈瘤曠置遠近端血管旁路術均有成功報導。腸管耐受缺血時間試驗可作為動脈瘤手術方式選擇提供依據,應酌情進行。僅有1/3的腸系膜上動脈瘤病例採用動脈瘤近遠端血管結紮。而毋需作腸切除。對於腸系膜上動脈分支動脈瘤,可作動脈瘤遠近端動脈結紮術,或將動脈瘤及該動脈血供腸段一併切除;腸系膜下動脈瘤可單純切除動脈瘤,一般不影響乙狀結腸血供。

(二)預後

參看

關於「腸系膜動脈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