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萆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紅萆薢 | 中藥圖典 |
紅萆薢 Hónɡ Bì Xiè |
|
---|---|
別名 | 小萆薢、小紅萆薢、打不死、花花藤、花萆薢、滇江萆薢、川萆薢、滇紅萆薢、土茯苓 |
功效作用 | 祛風除濕;利水通淋;解瘡毒。主風濕痹痛;水腫;小便淋濁;瘡癤腫毒 |
英文名 | rhizome of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of Dullcolor Greenbrier, rhizome of Maire Greenbrier, rhizome of Bluebead Greenbrier |
始載於 | 《中藥材手冊》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胃經、肝經、腎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苦 |
《全國中草藥彙編》:紅萆薢
【拼音名】 Hónɡ Bì Xiè
【別名】 小萆薢、小紅萆薢、打不死、花花藤、花萆薢、滇江萆薢
【來源】 百合科菝葜屬植物無刺菝葜Smilax mairei Levl.,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晒乾。
【性味】 甘、微苦,平。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調經,利尿。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慢性胃炎,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紅萆薢
【出處】 《中藥材手冊》
【拼音名】 Hónɡ Bì Xiè
【別名】 川萆薢(《中藥材手冊》)。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或粉菝葜等多種同屬植物的塊根。全年可采,切片晒乾。
【生境分布】 主產四川。
【性狀】 完整的塊莖較粗大,重者可達數斤。外表多丁刺和疙瘩,表面粗糙,呈枯棕色微帶紅。商品多為不規則的片狀,邊緣粗糙,帶有堅硬的突起細根或根痕。切片表面棕褐色,內心黃色、紅棕色或褐紅色微帶縈。質堅韌,含有黃色的粗纖維,不易折斷,斷後不具粉質。氣味微弱。以色紅黃者為佳。
【性味】 ①《四川中藥志》:"苦,平,無毒。"
②《雲南中草藥選》:"甘淡,平。"
【歸經】 《四川中藥志》:"入肝、胃、腎三經。"
【功效與作用】 ①《四川中藥志》:"祛風濕,分清濁,利關節,解瘡毒。治風濕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濁及梅毒惡瘡。"
②《雲南中草藥選》:"祛風除濕,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經不調,瘡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注意】 《四川中藥志》:"陰虛火旺,腎虛遺精,多尿及腰痛者忌用。"
【備註】 雲南所產的紅萆薢為同屬植物無刺菝葜的塊根。塊根木質堅實,結節狀,外表褐色,內面紅色。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萆薢
【出處】 出自《中藥材手冊》。
【拼音名】 Hónɡ Bì Xiè
【英文名】 rhizome of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of Dullcolor Greenbrier, rhizome of Maire Greenbrier, rhizome of Bluebead Greenbrier
【別名】 滇紅萆薢、土茯苓、小萆薢、打不死、土茯苓、花花藤、花萆薢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無刺菝葜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milax mairei Lev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切片晒乾。
【原形態】 無刺菝葜 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平滑或稍粗糙,無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約佔全和長的1/2-2/3,具狹鞘,脫落點位於近頂端,一般有卷鬚;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卵形、長圓狀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3.5-9cm,寬1-5cm,先端急尖並具尖凸,基部鈍或淺心形,下面蒼白色,干後一般暗綠色。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多少扁平,一般短於葉柄;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枚宿存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淡綠色或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2-2.5mm,寬約1mm,內花被片稍狹而短,雄蕊6;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5-7mm,熟時藍黑色。花期5-6月,果期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3000m的林下、灌叢中或山谷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 苦;甘;平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利水通淋;解瘡毒。主風濕痹痛;水腫;小便淋濁;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注意】 《四川中藥志》:陰虛火旺,腎虛遺精,多尿及腰痛者忌用。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祛風濕,分清濁,利關節,解瘡毒。治風濕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濁及梅毒惡瘡。
2.《雲南中草藥選》:祛風除濕,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經不調,瘡癤。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紅萆薢」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