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石龍子
Shí Lónɡ Zǐ
石龍子
別名 四腳蛇、草龍、蜥蜴、山龍子、守宮、石蜴、泉龍、豬婆蛇、五寸棍、蜥易、易蜴、豬蛇婆
功效作用 破結,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惡瘡瘰癧臁瘡
英文名 Chinese Skink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石龍子(Scincidae)約1,275種蜥蜴的統稱。雖然世界各熱帶地區(以及北美溫帶地區)皆有分布,但以東南亞及其附近島嶼上的種類為最多。典型者體呈圓柱形,頭為圓錐形,尾長漸尖。最大者體長可達66公分(26吋),一般不及20公分(8吋)。多隱匿地下或穴居;活動的下眼瞼上有一適應地下生活的透明鱗片,使其鑽穴時既能視物又能避免粗糙粒子傷害眼睛。其他種類可能有肢體不發達或完全退化以及耳鼓凹陷等怪異特徵,有些種類則樹棲或營若干程度的水棲生活。以昆蟲和類似昆蟲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大型種類則以植物為食。卵生或卵胎生。

目錄

基本信息

【藥 名】石龍子

石龍子

【拉 名】Eumeces chinensis (Gray)

【別名】蜥蜴,山龍子,守宮,石蜴,泉龍,豬婆蛇,五寸棍,四腳蛇

【名稱考證】石龍子、蜥蜴(《本經》)、山龍子、守宮、石蜴(《別錄》)、泉龍(《春秋繁露》注)、豬婆蛇(《綱目》)、五寸棍(《陸川本 草》)、四腳蛇(《四川中藥志》)

【科目來源】石龍子科動物

【藥用部位】石龍子的全體。

性味歸經】咸,寒,有毒。入腎、脾二經。

【功效分類】利水滲濕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調敷。

【用藥忌宜】《綱目》:「娠婦忌用。」

【用藥配伍《本草經集注》:「惡硫黃、斑苗(蝥)、無夷。」配海金砂通淋止痛;配巴戟天,補腎壯陽

【炮製方法】捕得後處死,割除內臟,洗淨,置通風處乾燥,或晒乾。

【宜忌】①《本草經集注》:"惡硫黃、斑苗(蝥)、無夷。"

②《綱目》:"娠婦忌用。"

【藥材鑒定】石龍子為本品去內髒的乾燥全體。似蛇有足,頭扁尾長,形細。約20-32厘米長,有細鱗,金碧色,其五色全備者為雄體。入藥為勝;色不全者多為雄性,稍次。

石龍子

【其他】

較常見者包括︰棱鱗蜥屬(Tropidophorus),半水棲,分布於東南亞至澳大利亞北部;南石蜥屬(Mabuya),約105種,在地下居住,遍布世界熱帶地區;沙石龍子屬(Scincus),穴居,爪具鱗狀緣纓,原產於北非和亞洲南部的沙漠地帶;細長石龍子屬(Lygosoma),約300種,尾粗大強壯,四肢退化,眼瞼常部分透明,遍布東半球熱帶地區;蛇眼石龍子屬(Ablepharus),體色極富變化,活動的眼瞼被一固定的透明片所代替(僅見於本屬石龍子),遍布世界熱帶地區;石龍子屬(Eumeces),約60種,身上多有縱向條紋,為北溫帶地區的優勢屬,但歐洲無分布。  

資源分布

石龍子種類很多,分布較廣的尚有藍尾石龍子(長江流域以南)、銅石龍子(華南、華中)等。  

形態特徵

石龍子,全長約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狀排列的角質細鱗,鱗下分布骨片;鱗片質薄,光滑,鱗列24

石龍子

~26行。吻端圓凸,鼻孔1對,鼻後鱗缺如;眼分列於頭部兩側,眼間距寬,有瞬膜;舌短,稍分叉。體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條縱走的淡灰色線;鱗片周緣淡灰色,因而呈現網狀斑紋。四肢發達,前肢5指,後肢5趾,指、趾端均有鉤爪。尾細長,末端尖銳,易斷,斷後能再生。棲于山野草叢中,爬行迅速。分布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

石龍子種類很多,分布較廣的尚有藍尾石龍子(長江流域以南)、銅石龍子(華南、華中)等。  

功用主治

破結,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惡瘡瘰癧,臁瘡

①《本經》:"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綱目》:"消水飲陰癀,滑竅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壯火,陽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藥志》:"治九子爛瘍,乳癌,肺癰風濕皮膚發癢及瘡毒。"   

相關選方

①治小兒頹:蜥蜴一枚,燒灰,末,以酒服之。(《備急方》)

②治諸瘺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膽(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湯下。(《劉涓子鬼遺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瘡,九子爛瘍及一切無名腫毒:石龍子、壁虎、千腳蟲、滾山珠、娛蚣蟲、鏵頭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藥志》)   

化學成分

全體含蛋白質類、氨酸、脂肪。甘油酯中不飽和脂肪脂酸佔總脂肪酸的80%,而油酸(oleic acid)佔40%B-細胞腎上腺素葡萄糖原,皮質醇(Hydrocoritsione)。  

傳統功用

在中國兩湖、兩廣、安徽福建及其他地方均有將中華石龍子用作食材的習慣,兩廣地區有一種以石龍子剁成肉餡的餅在民間很是流行,福建地區有用石龍子作為湯料和菜肴。  

古籍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①陶弘景:「石龍子,其類有四種,一大形純黃色為蛇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次似蛇醫,小形長尾,見人不動,名龍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愛,名斷蜴,並不螫人。一種喜緣籬壁,名?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 而未嘗聞中人。」②《綱目》:「諸說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種,有山石、草澤、 屋壁三者之異,《本經》惟用石龍,後人但稱蜥蜴,實一物也。 且生山石間,正與石龍、山龍之名相合,自與草澤之蛇師,屋壁之蝘蜒不同。今將三者考正於左,其義自明矣:生山石間者曰石龍,即蜥蜴,俗呼豬婆蛇,似蛇有四足,頭扁尾長, 形細,長七、八寸,大者一、二尺,有細鱗,金碧色,其五色全者為雄,入藥尤勝。生澤草間者曰蛇醫,又名蛇師、蛇舅母、 水蜥蜴、蠑螈,俗亦呼豬婆蛇,狀同石龍而頭大尾短,形粗, 其色青黃,亦有白斑者,不入藥用。生屋壁間者曰蝘蜒,即守宮也,似蛇醫而短小,灰褐色,並不螫人。」

參考

關於「石龍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