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冠唇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滇南冠唇花
Diān Nán Guàn Chún Huā
別名 野藿香、香薷、藿香
功效作用 發表解暑;化濕和中。主風寒感冒咳喘氣急;夏月感寒飲冷;頭痛胸悶腹痛吐瀉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所屬卷:Microtoen Prain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滇南冠唇花

其它中文名:霍香(景東、龍陵)、香薷(耿馬、梁河)、野藿香(梁河)、「班草剛」(景頗族語)、「牙皮彎」(傣族語)。  

目錄

文獻來源

Microtoena patchouli (C. B. Clarke) C. Y. Wu et Hsuan ex Hsuan (1965).

Plectranthus patchouli C. B. Clarke ex Hook. f. (1885, 1888, 1889); Microtoena cymosa Prain (1889* , 1890); M. insuavis Prain ex Dunn (1913), (1915), p. p. ; Kudo(1929), p. p. ; Doan in Lecte. (1936) p. p. ; C. Y. Wu (1959) p. p.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莖高1—2米,四棱形,被平展柔毛及倒伏小絨毛,基部半木質化,多分枝。莖葉紙質,三角狀卵圓形,稀為長圓狀卵圓形,長2.5-9厘米,寬2-7.5厘米,先端急尖狀長尖,基部截形至近心形,邊緣有具小突尖的粗鋸齒,兩面均被糙伏毛,在背面脈上較密;葉柄長1.5—4厘米,密被柔毛;苞葉與莖葉同形。二歧聚傘花序蠍尾狀或不明顯蠍尾狀,組成頂生的圓錐花序,小苞片線形,長約2-3毫米。花萼小,長約2-3毫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及短硬毛,內面除萼齒外無毛,萼齒近相等,披針形,果時增大,網脈明顯。花冠長約1.5厘米,內外無毛,冠管基部寬1.6毫米,口部寬約3毫米,冠檐紫色或褐色,長7毫米,先端微缺,下唇略短,長圓形,中裂片狹舌形,長0.7毫米,寬0.4毫米,側裂片卵圓形,寬約2毫米。花盤環狀,邊緣微有起伏,無毛。小堅果黑褐色,平滑。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2-3月。  

分布及生境

產雲南西南部、南部及中部,海拔(560-)1100—2000米的林下或草坡中。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北部也有分布。  

用途及功能

全草富含芳香油,入藥代廣藿香,治感冒風寒喘咳氣急、消化不良氣脹腹痛腸炎痢疾、小兒腹瀉以及婦科腰痛

【功效分類】發表解暑藥;化濕和中藥

性味】味辛;性微溫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滇南冠唇花的全草。

關於「滇南冠唇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