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核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杧果核 | 中藥圖典 |
杧果核 Mánɡ Guǒ Hé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治疝氣,食滯。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嶺南採藥錄》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
藥性 | 平 |
藥味 | 酸、澀 |
【出處】 《嶺南採藥錄》
【拼音名】 Mánɡ Guǒ Hé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杧果的果核,食用杧果後,收集果核,晒乾。
【生境分布】 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乾燥的果核,呈腎形或卵圓形,壓扁,長約6~10厘米,寬3~5厘米,外面淡黃色或土黃色,纖維性,粗糙堅硬。擊碎後,內果皮纖維狀,內表面平滑,淡黃色,木質化。種皮紙質,類白色,子葉2片,肥厚,暗棕色。氣微,味微澀。以潔淨、乾燥、核仁肉厚者為佳。
【化學成份】 果仁含脂肪5.2%,其中飽和甘油酯佔14%、甘油一油酸酯24%、甘油二油酸酯61%、甘油三不飽和酸酯1%弱;其脂肪酸組成是:硬脂酸34%、油酸50%,以及棕櫚酸、花生酸和少量肉豆蔻酸。尚含谷甾醇和多量澱粉。種子含氫氰酸。
【性味】 酸澀,平。
①《南寧市藥物志》:"酸,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酸澀,性平。"
③《廣東中藥》Ⅱ:"苦,平。"
【功效與作用】 治疝氣,食滯。
①《嶺南採藥錄》:"能消食滯。"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疝痛。"
③《中國藥植圖鑑》:"內果皮粉末作驅蟲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個;或研末。
【附方】 ①治疝氣及小兒食滯:杧果核、龍眼核、柚子核、桃核、黃皮核。煎湯服。(《廣西中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
出自A+醫學百科 「杧果核」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9D%A7%E6%9E%9C%E6%A0%B8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杧果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