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桂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月桂子
Yuè Guì Zǐ
別名 月桂實
功效作用 祛風濕;解毒;殺蟲。主風濕痹痛;河豚中毒;疥癬;耳後瘡
英文名 fruit of Grecian Laurel
始載於 本草綱目拾遺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
藥性
藥味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英文名】fruit of Grecian Laurel

【別名】月桂實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月桂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urus nobilis L.

採收和儲藏:9月果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晒乾。

【原形態】常綠喬木,高可達9-12m,樹皮黑褐色。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約6-11cm,寬2-4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稍波狀,反卷,深綠色,破碎後有清香;葉脈羽狀,兩面隆起;葉柄長約1cm,紫色。傘形花序腋生,雌雄異株;花小,直徑3-4mm,黃色,總花梗長約1cm,梗基有總苞;雄花花被片4,倒卵形,先端鈍圓;雄蕊12,每輪3數排列,花藥內向瓣裂;雌花花被4,雌蕊1,子房1室,柱頭短,稍成頭狀。漿果橢圓形,暗紫色。花期4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原產於地中海一帶。

資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蘇、福建、台灣、四川、雲南等地。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喜光,稍耐陰,在溫暖濕潤氣候中生良好,萌芽力強,亦耐乾旱,經受短期-8℃低溫未見凍害,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微鹼性均能適應,而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最好。

2.栽培技術 用扦插繁殖為主,亦可種子繁殖。扦插繁殖:硬枝扦插在3月中下旬進行,選取去年秋梢作插條,長約7-8cm,插後遮蔭,成活率約60%左右。軟枝帶葉扦插,遷當年新枝,留2片葉子,在6-7月進行,插前先搭好蔭棚,深插4-6cm,充分澆水,遮蔭保濕,只需早晚稍見陽光,40d可生根,成活率90%以上,冬季用塑料薄膜拱棚防寒。第2年分栽。播種育苗,9月要種,帶果皮陰乾後沙藏,播前用50℃溫水浸種2min,再用冷水浸種24h,取出晾乾,可促使種子提早發芽。春季播種,條播行距15cm,覆土厚度2cm,上蓋草,5月發芽出土,及時搭棚遮蔭,春季3-4月帶土球移栽。

3.田間管理 移栽經幾日遮蔭緩苗後,轉入正常田間管理,每年追肥2-3次,結合澆水,鬆土除草,促苗生長。

4.病蟲害防治 紅蠟介殼蟲,噴洒馬拉松800倍液。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卵圓形或橢圓狀球形,長達1.5cm,頂端略尖,有花柱殘基。表面棕色或黑棕色,平滑而帶光澤,具粗皺紋。果皮薄而脆,內有種子1粒。種皮緊貼於果皮的內壁,胚通常類棕黃色,有淡棕色子葉2枚。子葉氣芳香,味苦;果皮香氣略遜,但味較苦。

化學成份】果實含芳香油1%。乾果含脂肪44.1%,其中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1%、棕櫚酸19%、油酸56.6%、亞油酸21%、亞麻酸2.5%。果仁含脂肪26.3%,內含月桂酸45.1%、棕櫚酸3.8%、油酸28%、亞油酸23.1%。種子含蛋白屬谷朊類和球朊類。葉含芳香油0.3-0.5%(可以高達1-3%)。主要成分是芳樟醇(Linalool)、丁香油酚(Eugenol)、牻牛兒醇(Geraniol)、1,8-桉葉素(Cineole)、松油醇(Terpineol)、乙醯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α-蒎烯(α-Pi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等。尚含倍半萜內酯大牻牛兒內酯(Germacranolide)和芸香甙。樹皮和樹榦含生物鹼黃肉楠鹼(Actinodaphnine)和無根藤鹼(Launobine)。

【藥理作用】揮髮油有抗真菌作用。國外月桂膏外用,治風濕麻痹感冒等,還可用以促進流產

【性味】辛;溫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解毒;殺蟲。主風濕痹痛;河豚中毒;疥癬;耳後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遣》:治小兒耳後月蝕瘡,研碎敷之。

2.《國藥的藥理學》:煎汁,可為誤食河豚魚的解毒藥。

3.《中國藥植圖鑑》:治疥癬。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關於「月桂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