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陀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岩陀 | 中藥圖典 |
岩陀 Yán Tuó |
|
---|---|
別名 | 毛青紅、九葉岩陀、毛七、毛頭三七、血三七[雲南]、紅姜、野黃姜、九月岩陀、蛇疙瘩、血三七、毛頭七、毛青杠、毛頭寒、半邊傘、紫薑、岩七、紅升麻 |
功效作用 | 活血調經,祛風濕。治跌打,骨折,月經不調,風濕性關節炎,刀傷出血。 |
英文名 | Rhizome of Featherleaf Rodgersflower, Rhizome of Elderleaf Rodgersflower |
始載於 | 《雲南中草藥選》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澀 |
岩陀
【別名】九月岩陀、血三七、毛七、毛頭三七、毛青紅、紅姜、羽葉鬼燈檠(雲南),毛頭寒藥、毛頭七(四川),野黃姜(貴州)。
Rodgersia sambucifolia Hemsl.--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莖粗大呈塊狀,斜生或近於橫生,折斷面白色。莖略帶紫紅色。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長10~35cm,基部擴大呈三角狀,被黃色長毛;基生葉較大,1~4片;小葉5~9片,側生小葉對生或3~4小葉呈輪生狀,小葉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6~17cm,寬2.5~6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兩面脈上有疏粗毛。圓錐花序大形,頂生,花小,花梗長 2~10mm,密生白色短毛;花萼5片,卵狀三角形,白色,花後變紫紅色,長約2.5mm;無花瓣;雄蕊10,長3~5mm;心皮2,長3~4mm,下部合生,花柱2,子房2室。蒴果,種子多數。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於海拔2100~3200m,山坡陰處草叢、灌木林下陰濕處或雜木林下岩溝和溪谷邊。。
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來源】虎耳草科鬼燈檠屬植物西南鬼燈檠Rodgersia sambucifolia Hemsl.,以根狀莖及根入藥。秋冬採挖,洗淨切片,晒乾。
【化學成份】根莖中含矮茶素(即岩白菜素Bergenin)1.04%或4.6~5.6%(提取粗結晶)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8~20 cm,直徑1.5~6 cm。表面褐色,常有縱皺紋,上側有數個黃褐色莖痕,一端有殘留葉基和黑褐色苞片及棕色長絨毛,下側有殘存鬚根及根痕。質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粉紅色,有纖維狀突起及多數白色閃亮小點。氣微,味澀、苦。
以條粗,斷面黃白色或粉紅色、質堅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直徑5mm)橫切面:木栓層細胞15~25列,扁平長方形。皮層明顯,偶有根跡維管束。維管束外韌型,常大小相間,斷續環狀排列,有的韌皮部外側有纖維囊,木質部內側的導管中常含黃棕色物質,束內形成層明顯。射線寬窄不一。髓寬大,有髓周維管束散在,其韌皮部位於內側,木質部在外側,有時環髓排列。薄壁組織中充滿澱粉粒,有草酸鈣針晶束。
理化鑒別根莖木質部內側的導管腔中所含的黃棕色物質加釕紅試液,變為紅色。薄層層析樣品製備:取本品粉末1g,置50ml帶塞錐形瓶中,加甲醇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供點樣用。吸附劑:矽膠G(北京化工廠)鋪板後,在105℃活化1小時。展開劑: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2)。展距19cm。顯色劑:50%硫酸乙醇液。噴霧後在105℃烤10分鐘。除矮茶素及其相對應斑點為暗綠色外,其餘均為紅棕色或淡棕紅色。
【性味及功效】味苦、澀,性平。有解熱、祛風、收斂等功效。用於感冒頭痛、風濕骨痛、腸炎、菌痢及外傷出血。用量9~15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調經止痛。用於腸炎,痢疾,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外用治外傷出血,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研粉撒敷患處。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鎮咳試驗:小白鼠每kg體重給予矮茶素300mg約與磷酸可待因60mg的鎮咳作用相當;加大劑量,其鎮咳效果不如磷酸可待因顯著。毒性:給小白鼠灌胃,矮茶素劑量在12g/kg時未出現毒性反應。臨床應用:矮茶素片,每片125mg,日服三次,每次片。對慢性氣管炎病人的止咳、祛痰作用較明顯,多數病人起效快,重複治療無耐藥性。連服20天,未見明顯副作用。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附註】岩陀原植物除西南鬼燈檠(Rodgersia sambucifolia Hemsl.)外,據貴州、雲南地方中草藥書籍中將羽葉鬼燈檠(Rodgersia pinnata Hemsl.)也稱作岩陀。根據實地調查採集的植物標本,看到這種植物的側生小葉排列方式有多種,即其基生葉有過渡類型,兩者從葉型上難以區分,因而只收載西南鬼燈檠。
|
關於「岩陀」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