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夜明砂
Yè Mínɡ Shā
夜明砂
別名 蝙蝠屎、天鼠屎、檐老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
功效作用 清熱明目活血消積。用於夜盲症白內障角膜雲翳
英文名 Bat Dung
始載於 日華子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 肝經
藥性
藥味

夜明砂

本品為少常用中藥,原名天鼠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日華本草"稱夜明砂。生藥為蝙蝠類動物的乾燥糞便。  

目錄

原動物

蝙蝠

別名:天鼠、掛鼠、天蝠。

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蝙蝠是一種小型的飛行性獸類。體形甚小。前肢特化,指骨延長。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後至軀體兩側後肢及尾間,生有一層薄的翼膜。膜上無毛,可清楚見到血管的分布。胸骨具有如同鳥類的龍骨突。這些構造都使蝙蝠能適應飛行生活。軀體背部腹部生有灰褐色的細毛。鼻部正常,無鼻葉或其它衍生物。耳短而寬,左右耳分開,具有耳屏。眼極細小。尾發達,向後延伸直至股間膜的後緣。牙齒銳利。雌體乳頭一對,位於腹部。

蝙蝠的視覺極弱,而聽覺極其發達。在飛行時發出聲音,借聲波的迴音來測別方向,指示飛行和尋覓食物。

多棲息於較暗的岩洞或石縫、房梁、屋子檐下。白晝將身體倒掛休息,晨昏或夜間活動。捕捉昆蟲為食,尤以膜翅目昆蟲為多。蝙蝠多群棲,很少獨居,往往百數成群而居。冬眠。每年早春繁殖,每次產1~2仔。初生幼蝠往往伏在母蝠背上。

蝙蝠食大量昆蟲,對人類很有益處,其糞便不但可供藥用,亦為農業上良好的肥料。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甘肅等地。  

菊頭蝠

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Rhinolophidae菊頭蝠科

這一類蝙蝠因其及嘴臉部特殊複雜的葉狀突起而顯著有別於其它類蝙蝠。吻鼻部有複雜的葉狀突起,形成特殊的鼻葉。鼻葉兩側及下方為馬蹄形的肉葉,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後面又有一連接葉襯托,並與一頂葉相連。耳大,端部呈削尖狀,無耳屏。後足除第一趾外,其餘各趾均有三趾節。全身被細毛,背部淡棕褐色,腹毛灰棕色。

群棲。居岩洞,冬季則冬眠于山洞深處。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

分布於吉林、山東、福建、四川、雲南、陝西等地。

3.大耳蝠 別名:兔蝠。

Plecotus auritus L.--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體小,耳大,甚突出,長度幾等於前臂長,為其外形最特殊之點。耳殼呈卵圓形,內有細紋。耳屏甚長,在外側基部有一小片附葉。翼膜由趾基起。後肢及足細小。尾甚長,不由股間膜後伸出。身背腹部均被有細軟的毛,前者較深為灰褐色,後者較淺為灰白色。  

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

大耳蝠不群棲,獨居于山洞、樹洞、房屋頂樓內。冬眠。捕昆蟲為食。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四川、甘肅、青海等地。

以上三種原動物的檢索表:

1.耳極大,幾等於前臂長。尾甚長,不由股間膜後伸出…………………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1.耳小。尾發達,由股間膜後伸出..2.鼻部正常,無鼻葉或其它衍生物。耳短而寬,具耳屏……………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2.鼻部有複雜的葉狀突起。耳大,端部呈削突狀,無耳屏。後足除第一趾外,其餘各趾均有第.....三趾節………………………………………………………菊頭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生態環境

1.棲息於屋檐、房梁、石縫、岩洞或樹洞中。白天休息,黃昏或清晨活動覓食,以雙翅目紫蟲為食。

3.棲息於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棲息于山洞、樹洞或房屋頂樓內,獨居。食昆蟲。

5.棲息于山洞、岩洞、樹洞中。多為小群棲居。

6.群棲於洞穴或廢舊的坑道內。每群上百隻甚至數百隻。多在洞頂以後足爪鉤住縫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勢停息。哺乳其母體腹部長出兩條皮膜帶(育兒帶)緊緊捆住幼仔陰謀詭計止滑脫,此為本種動物最特殊的保持適應性特徵。

7.群棲于山洞之中,以昆蟲為食。  

主治

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採制]

全年均可採收,以夏季為宜,采時攜帶麻袋,到山洞鏟取,去其泥土,揀淨雜質,晒乾即可。

[炮製]

篩去雜質,過濾去土即成。

[藥材及產銷]

本品為蝙蝠的乾燥糞便。

[名稱] 夜明砂Faeces Vespertilionum 別名:天鼠屎,蝙蝠類(河南、江蘇),鹽老鼠屎(廣西、江西)。

[產地及銷售習慣] 全國大部分山區均產,主產浙江浦江、蘭溪、溫嶺,江西瑞昌、修水、萍鄉,江蘇南京、鎮江、常州,廣西百色、桂林、宜山,河南新鄉、濟源、內鄉,甘肅天水、武都、文縣,遼寧阜新、彰武、綏中;此外雲南、四川、安徽、福建、陝西、吉林、山東、河北、湖南、湖北、內蒙古等地。一般均自產自銷。

化學成份]

尿素尿酸及少量的維生素。  

藥材鑒別

1、夜明砂與密蒙花,二藥均能明目。但夜明砂清肝實熱而明目,密蒙花清肝經虛熱而明目。另夜明砂有散瘀血,消疳積的作用。而密蒙花有消目中赤脈,去翳的作用。

2、夜明砂和元參,二藥均能治瘰癧。但夜明砂偏於平肝清熱活血散結。元參偏於滋陰降火解毒散結。

性狀鑒別

長橢圓形顆粒,兩端微尖,長5~7毫米,直徑約2毫米。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常有破碎者,呈小顆粒狀或粉末狀。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棕色或黃棕色有光澤的昆蟲頭、眼及小翅。氣無,味微苦而辛。

以身干、無砂土、色棕褐、質輕、嚼之無砂感並有小亮點者為佳。

取本品粉末封藏在水合氯醛甘油溶液中於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有昆蟲類碎斷的殘骸,如碎斷的膜翅、鞘翅、外骨骼、足、複眼、觸角、爪及各種毛等。但由於產地、季節、蝙蝠的種類及其所食昆蟲有異,故本品所含之昆蟲殘骸亦有所有不同。

〖各家論述〗

1.《綱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陰肝經血分藥也,能活血消積,故所治目翳盲障,瘧疾疳驚,淋帶,瘰癧,癰腫,皆厥陰之病也。

2.《本草經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陰經藥,《本經》所主諸證,總屬是經所發,取其辛能散內外結滯,寒能除血熱氣壅故也。然主療雖多,性有專屬,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本經》: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氣血,破寒熱積聚,除驚悸

4.《別錄》: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華子本草》:炒股治瘰癧。

7.《本草衍義》:合疳藥。

8.《綱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瘧。

[效用] 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性味] 辛、寒。

[功用] 消積,活血,明目。

[主治] 目生翳障、夜盲、小兒疳積、驚風等症。

[用量] 2.5g~5g。

[禁忌] 虛寒者及孕婦慎服。

[附註]

蝙蝠類動物種類繁多,其分布亦極廣泛,我國南北都有,尤以南方為最多,其糞便均可入藥。以上僅將最常見的三種作為代表。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及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於吉林、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國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於吉林、黑龍江、河北、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於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6.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於吉林、山西、陝西、山西、陝西、山東、四川、雲南等地。

參看

關於「夜明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