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藥劑學的內容及其發展。生物藥劑(Biopharmacy或Biopamaceutics)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分支,它是研究藥物及其劑型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過程,闡明藥物的劑型因素和人體生物因素與藥效的關係的一門科學。它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正確評價藥劑質量,設計合理的劑型及製劑工工藝以及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保證用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生物藥劑學作為一門體內的藥劑學,它與醫藥學中其它一些學科,如藥理學、生物化學有密切的聯繫,在內容上互相滲透、互相被充、共同研究藥物及其它生理有效物質與機體的關係。但與藥理學、生物化學在研究重點上是有原則區別的,它既不象藥量學那樣主要研究對機體某些部位的作用方法與機制,也不象生物化學那樣把藥物如何參與機體複雜的生化過程作為中心內容。生物製劑學主要是研究藥理上已證明有效的藥物,當製成某種劑型,以某種途徑給藥後是否很好的吸收,從而及時分布到體內所需作用的組織及器官(或稱靶器官,靶組織),在這個作用部位上只要有一定的濃度以及在一定時間內維持該濃度,就能有效地發揮藥理作用。近些年來,隨著醫藥科學技術的發展及藥劑生產的工業化,劑型因素與生物因素對藥效產生的影響逐漸為人們所承認,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認為只有藥物化學結構決定藥效的看法,認識到藥物在一定劑型中所產生的效應不僅與藥物本身的化學結構有關,而且還受到劑型因素與生物因素的影響,有的甚至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曾報導沷尼松片劑的不同廠家產品,雖然崩解時限均未超過6分鐘,但片劑中藥物溶解出來一半所需時間為3~6分鐘的有效,而50~150分鐘的則無效。又如某苯妥英鈉膠囊劑,由於賦形劑從原來的硫酸鈣改為乳糖,結果苯妥英鈉的吸收增加而造成中毒事故。這些都是劑型因素影響藥效的實例。劑型因素不僅是指注射劑、片劑、軟膏劑等狹義的劑型概念,而且廣義的包括與劑型有關的藥物各種理化因素,如所加的輔料、附加劑等的性質及用量、製劑的工藝過程、操作條件及貯存條件等;藥物的物理性質如粒徑、晶型、溶解速度等,藥物的某些化學性質如化學穩定性,藥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等。人體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種族、體重、性別、年齡、遺傳及生理病理條件等。通過對製劑的生物藥學研究,所提供的資料,可以改進藥物製劑的處方、生產工藝、給藥方式等,從而使藥物製劑不僅具備良好的體外質量,而且還可使藥物製劑嚴格達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參看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