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練芽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黃練芽 | 中藥圖典 |
黃練芽 Huánɡ Liàn Yá |
|
---|---|
別名 | 黃楝頭、回味、黃褳頭、藍香、黃連芽、黃鸝芽、黃兒茶、黃連茶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止渴。治暑熱口渴,痧症,痢疾,曬喉腫痛,口舌糜爛,風濕瘡、漆瘡。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拾遺》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澀 |
【出處】 《綱目拾遺》
【拼音名】 Huánɡ Liàn Yá
【別名】 黃楝頭、回味(《物理小識》),黃褳頭、藍香(《食物考》),黃連芽(《綱目拾遺》),黃鸝芽(《植物名實圖考》),黃兒茶、黃連茶(《中國樹木分類學》)。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黃連木的葉芽。
【原形態】 黃連木(《廣西通志》),又名:黃楝樹(《救荒本草》),涼茶樹(《八閩通志》),勝鐵力木(《嶠南瑣記》),楷木(《淮南草木譜》),石連、黃膩芽樹、雞冠木、洋楊、爛心木、黃華。
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冬芽紅色,有特殊氣味;小枝有細柔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5~6對,有短柄,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兩面主脈間有微細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成總狀花序,長5~8厘米,花的基部具小苞片2,萼片1~2,雄蕊3~5,花絲短;雌花成疏鬆的圓錐花序,長18~22厘米,基部亦具小苞片2,萼片2~5,子房上位,花柱短,3裂。核果倒卵狀圓球形,頂端有小尖,直徑約6毫米,初為黃白色,成熟後變紅色、紫藍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於低山、丘陵及平原。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陝西、雲南、廣東、廣西、台灣、江西、浙江、江蘇、山東等地。
【化學成份】 心材含非瑟素1.21%、黃顏木素0.015%、槲皮素0.01%、花旗松素0.005%、沒食子酸0.13%和β-谷甾醇0.03%。
【性味】 苦澀,寒。
①《救荒本草》:"味苦。"
②《食物考》:"苦微甘。"
③《食物宜忌》:"味苦澀,性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止渴。治暑熱口渴,痧症,痢疾,曬喉腫痛,口舌糜爛,風濕瘡、漆瘡。
②《食物考》:"鹽食酸甜解喉瘸哽,味如橄欖,消熱酒醒,舌爛口糜,嚼汁解柄。"
③《食物宜忌》:"解暑,止渴,利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泡水或腌食。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附方】 治風濕瘡、漆瘡初起:黃連木葉或樹皮半斤,板栗根皮四、五兩。搗細,用初沸米湯沖泡,加蓋悶1~2小時,擦洗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
關於「黃練芽」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