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尾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麒麟尾
Qí Lín Wěi
麒麟尾
別名 獅尾草、蓬萊蕉、龜背竹、羽葉藤、過山標、上樹百足、上樹蜈蚣、篷萊蕉、萬丈深、青竹標、蛇包穀、大塔旗、爬牆風、搭壁麒麟、英雄草、攀地蜈蚣、牛膝、大望
功效作用 清熱涼血活血散解毒消腫。主感冒發熱鼻衄目赤腫痛百日咳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痰火瘰癧;癰毒蛇咬傷
英文名 Root or stem of Commom Epipremnum
始載於 嶺南採藥錄
毒性  
歸經 肺經肝經
藥性
藥味

麒麟尾為大型藤本植物,在廣州等南方地區可露天越冬,常栽種於牆邊、

花架、石柱等處,作為垂直綠化、點綴環境之用。其性喜溫暖濕潤,較耐旱,

也能適應光照較少的環境。繁殖可用扦插法,與龜背竹相似。取三、四節段

麒麟尾斜插於土中,保持濕潤,待其自然萌生根芽即可。

麒麟尾屬 描述 Epipremnum Schott 麒麟尾屬,天南星科,26種,分布於印度至馬來西亞,我國有3種,產台灣、華南和西南,其中麒麟葉 E. pinnatum(L. )Engler 的莖葉消腫止痛,綠蘿 E. aureum(Linden et Andre)Bunting為庭園觀賞植物,葉極美麗。木質藤本,常攀登於石上或他樹上;葉大,全緣或羽狀分裂,脫落;肉穗花序無柄,圓柱形;花兩性或稀下部為雌花,密聚;花被缺;雄蕊4-6,花絲極短;子房倒圓錐形,有胚珠2或稍多顆生於近基生的胎座上,柱頭無柄;漿果分離;種子腎形。 所屬科 天南星科 分布量 世界:26種;中國:3種 引種狀況 非引種

繁殖培育: 用扦插法,春至夏季為適期。剪莖段每段2-4節,摘除莖下部的葉片,再斜埋於土中,保持濕度,接受日照約50%-60%,約經2-3周能髮根成長。附植於蛇木柱的盆栽,宜選葉片較大的健壯莖頂作插穗,每支蛇木柱附植3-4支,成長較迅速。 吊盆栽培,插穗宜選莖葉細小者,莖下部葉片剪除,每盆約插6-8支,髮根成活後即成小巧盆栽。若採用水栽法,應以大玻璃杯或淺盤作容器,插穗選擇莖葉細小者為佳,插入水中的葉片要剪除,以防腐爛,水質要保持清潔,但不必常更換,蒸散缺水時增添即可。

景觀用途: 攀緣山石  

中藥材

【藥名】麒麟尾

【別名】獅尾草、篷萊蕉、龜背竹、羽葉藤、過山標、上樹百足、上樹蜈蚣萬丈深青竹標、蛇包穀、大塔旗、爬牆風、搭壁麒麟、英雄草、攀地蜈蚣牛膝、大望

【漢語拼音】qi lin wei

【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Commom Epipremnum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pipremnum pinnatum (L.) Engl.[Pothos pinnata L.;Rhaphidophora pinnata Schott]

【歸經】肝;肺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解毒消腫

【考證】出自《嶺南採藥錄》

【科屬分類】天南星科

【拉丁文名】Radix Seu Caulis Epipremni Pinnati

【主治】感冒發熱鼻衄;目赤腫痛百日咳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痰火瘰癧;癰毒蛇咬傷

【生態環境】附生於熱帶雨林的大樹上或岩壁上。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采割,切段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麒麟葉,攀援藤本。莖圓柱形,粗壯,多分枝;氣生根具發達的皮孔,平伸,緊貼於樹榦或石面上。葉柄長25-40cm,上部有長約2.2cm的膨大關節葉鞘逐漸撕裂,膜質,脫落;葉片薄革質,幼葉狹披針形或披針狀長圓形,基部淺心形,成郭葉長圓形,基部寬心形,長40-60cm,寬30-40cm,兩側不等地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兩端幾等寬,先端斜截頭狀,沿中肋有2行星散的、有時為長達2mm的小穿孔;側脈明顯。花序柄圓柱形,粗壯,長10-14cm,基部有鞘狀鱗葉包圍;佛焰苞外面綠色,內面黃色,長10-12cm,漸尖;肉穗花序圓柱形,鈍,長約10cm,粗3cm;花兩性,無花被;雄蕊4;雌蕊具棱,長5-6mm,頂平,柱頭線形,縱向。漿果小,種子腎形。花期4-5月。

【功效分類】涼血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麒麟尾」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