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豬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雪豬油
Xuě Zhū Yóu
別名 大旱癩、土撥鼠
功效作用 風濕痹痛,癢瘡,體癬臁瘡
英文名 Marmot fat
始載於 四川中藥志
毒性 無毒
歸經 脾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雪豬油

【拼音名】 Xuě Zhū Yóu

【別名】 大旱癩、土撥鼠

【來源】 齧齒目松鼠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 robusta (Milne-Edwards),以體內脂肪入藥。

【生境分布】 四川、西藏。

【性味】 辛,溫。

【功效與作用】 除風濕,解瘡毒。主治腳生癢瘡,風濕腫痛臁瘡久爛及濕熱瘡毒等症。

【用法用量】 1~2錢。外用塗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雪豬油

【出處】 《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Xuě Zhū Yóu

【來源】 為松鼠科動物喜馬拉雅旱獺脂肪油。於雪豬冬眠時捕捉最宜。其洞穴常有數口,捕時只留一口,其餘堵死,然後用硫黃辣椒等燒熏,或灌水,驅其外出。此時,洞口張以麻袋,即可捕獲。捕得殺死後,剖腹取出脂肪,裝入其胃內,掛起風乾。

【原形態】 喜馬拉雅旱獺,又名:土撥鼠(《本草拾遺》),塔刺不花(《坎膳正要》),大旱獺、雪豬、哈拉,雪裡貓、四川旱獺。

體形肥大,體長50厘米左右,體重3~6公斤。尾短而略扁,其長不超過後足長的2倍。頭粗短,耳廓短,眼極小。四肢粗壯。前足拇指退化,其爪很小,其餘四指爪長而彎曲,後足趾爪較短。吻部有黑灰色田,吻側淡棕色,下領棕灰色。兩頰至耳基為灰黃色,並雜以黑灰色。背部及四肢外側淡黃色。腹部淡棕黃色。足背淡灰黃色。尾端棕褐或黑棕色。毛色隨產地、個體有所變異

棲於高山草原。穴居,群棲。洞穴多築於陽坡。日間活動,有冬眠習慣。

本動物的骨(雪豬骨)、肉(雪豬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 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甘肅、雲南等地。產四川、青海等地。

【性狀】 裝入胃內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狀,大小似鴨蛋,外表黃色。內部多已捲縮成團,伸張後,長寬約10~15厘米,厚約1厘米。質柔潤,以張大、厚實、色白黃者為佳。

【性味】 《四川中藥志》:"辛,溫,無毒。"

歸經】 《四川中藥志》:"入脾經。"

【功效與作用】 治風濕痹痛,癢瘡,體癬,臁瘡。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風濕腫痛,痒疹瘡毒,臁瘡久爛。"

【用法用量】 內服:浸酒。外用:配其他藥塗敷。

【附方】 ①治風濕痹痛:雪豬油配白酒服。

②治痒疹:雪豬油配小毛茛塗擦。

③治體癬:雪豬油配藍花毛莨塗擦。(①方以下出《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④治臁瘡久爛:㈠煅龜板、煅山螺螄殼、輕粉,共研細末,和勻,雪豬油調塗。(《四川中藥志》)㈡雪豬油配瓦松塗敷。(《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⑤治腳生癢瘡:明雄黃冰片,共研細末,和勻,雪豬油調搽。(《四川中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雪豬油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Xuě Zhū Yóu

【英文名】 Marmot fat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松鼠科動物喜馬拉雅旱獺、灰旱獺、草原旱獺、長尾旱獺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rmota himalayana Hodg.2.Marmota baibacina(Brandt)3.Marmota bobac Miiller4.Marmota caudata Jacquemont

採收和儲藏:於冬季捕後殺死,剝皮,剖腹去內臟,取出板油,裝入雪豬胃內,掛起風乾即成。

【原形態】 1.喜馬拉雅旱獺,大型的地棲松鼠類。體長46-58cm,體重3-6kg。頸粗短。耳熟短圓。尾扁平而短,長約13cm,不超過後足長的2倍。四肢粗壯,前足拇趾退化,爪很小,其餘4趾,爪長而彎曲,後足趾爪較短。吻側毛淡棕色,有黑色須。鼻背具黑色或黑褐色斑。眼眶上緣有明顯的黑色條紋。頭頂黑色與棕色相混,兩側至耳基淡黃色。背面褐色與不規則黑紋相混,針毛中段蒼白色,尖端黑色。喉、胸、腹部及四肢均為淡黃色,底毛全為灰黑色。臀部呈深棕黃色。尾毛與體色相似,唯尖部黑色。幼體較成體色淡。

2.灰旱獺,大小、形態與喜馬拉雅旱獺相似,但腹面色調深濃,呈深棕黃色或圭棕色。體長46-54cm,重4-6kg。耳短小。足爪粗短。尾較短,13-15cm,不及體長1/3。體背淡黃色或沙黃色,間雜黑色或褐黑色。吻、頰、耳下深棕褐色。耳沙黃色。尾與體色相似,但尾端黑褐色。

3.草原草獺,體形小,長約36-49cm,重3-4kg。尾長11-12cm,約為後足長的2倍。體背淡褐色或淺銹色,間雜淡白色,絕無黑褐色。額、頭頂純褐色。耳淺橙黃色。腹面棕褐色,毛基暗褐色。尾深褐色,尾端銹褐色。

4.長尾旱獺,噗大型旱獺。體長47-50cm,重4-5kg。尾較長,18.5-22cm,明顯超過後足長的2倍。耳甚小,幾不顯露。毛被長而厚密。通體橙黃以或赭黃色,背毛毛端常染有深褐色。腹色與背色近似,但棕色較深,背腹間無明顯分界。尾端黑色或赭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息于海拔2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帶。洞穴居,群棲。白天活動,冬眠。主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葉等。

2.棲息于海拔2500-3500m的草原、草甸。喜潮濕。洞穴居。洞口有土丘即旱獺丘。以植物為食。

3.棲息於地熱起伏,草原與荒漠相交的邊緣地區。群居。洞穴多築在高地或坡地上,洞口外有土丘。以草根、種子為食。

4.本種以為亞高山草原地帶代表種之一。棲息於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叢生處。洞穴居,亦喜群居。洞口附近有黃形的旱獺丘。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為食。

資源分布:1.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2.僅分布於新疆北部。

3.分布於內蒙古東部及新疆北部。

4.分布於新疆西部和南部。

【性狀】 性狀鑒別,裝入胃內的脂肪油外形如鐓石狀,大小似鴨蛋,外表黃色。內部多已捲縮成團,伸張後,長、寬10-15cm,厚約1cm。質柔潤。以張大、厚實、色黃白者為佳。

化學成份】 草原旱獺脂肪中含有C12-C18的不飽和脂肪酸約70%。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脾經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解毒止癢。主風濕腫痛;濕熱瘡毒;皮膚潰瘍;臁瘡;體癬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塗擦。內服:浸酒,10-20g。

【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濕熱瘡毒者勿用。」

【附方】 ①治風濕痹痛: 雪豬油配白酒服。②治痒疹: 雪豬油配小毛茛塗擦。③治體癬: 雪豬油配藍花毛茛塗擦。(①方以下出《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④治臁瘡久爛: 一、煅龜板、煅山螺螄殼、輕粉,共研細末,和勻,雪豬油調塗。 (《四川中藥志》)①雪豬油配瓦松塗敷。(《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⑤治腳生癢瘡: 明雄黃、冰片,共研細末,和勻,雪豬油調搽。(《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風濕腫痛,痒疹瘡毒,臁瘡久爛。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雪豬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