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環菌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蜜環菌 | 中藥圖典 |
蜜環菌 Mì Huán Jūn |
|
---|---|
別名 | 糖蕈、榛蘑、蜜色環菌、蜜蘑、櫟菌、根索菌、根腐菌、櫟蕈、小蜜環菌 |
功效作用 | 熄風平肝;祛風通絡;強筋壯骨。主頭暈;頭痛;失眠;四肢麻木;腰腿疼痛;冠心病;高血壓;血管性頭痛;眩暈症候群;癲癇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皇和蕈譜》 |
毒性 | |
歸經 | 肝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 |
蜜環菌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Fr.) Karst.]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4-14cm,淡土黃色、蜂蜜色至淺黃褐色。老後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鱗片,有時近光滑,邊緣具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帶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後常出現暗褐色斑點。菌柄細長,圓柱形,稍彎曲,長5-13cm ,粗0.6-1.8cm,同菌蓋色,有縱紋和毛狀小鱗片,纖維質,內部鬆軟變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環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時常呈雙層,鬆軟,後期帶奶油色。
夏秋季在很多種針葉或闊葉樹樹榦基部、根部或倒木上叢生。
可食用,干後氣味芳香,但略帶苦味,食前須經處理,在針葉林中產量大。
中文名稱: 蜜環菌
拉丁學名: 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 Quél.
俗名別名: 榛蘑(東北)。
同物異名:
型態特徵: 菌蓋寬4-14厘米,淡土黃色,蜂蜜色至淺黃褐色,老後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鱗片,有時近光滑,邊緣具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帶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後常出現暗褐色斑點。菌柄細長,圓柱形,稍彎曲,長5-13厘米,粗0.6— 1.8厘米,同菌蓋色,有縱條紋和毛狀小鱗片,纖維質,內部鬆軟變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環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時常呈雙層,鬆軟,或帶奶油色。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或稍帶黃色,光滑,橢圓形或近卵圓形,7— 11.3×5-7.5微米。
生態習性: 夏秋季在針葉或闊葉樹等很多種樹榦基部、根部或倒木上叢生。常常引起很多樹木的根腐病。菌絲體或菌絲索能在
產地: 蜜環菌分布很廣。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浙江、福建、廣西、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均有。
討論: 蜜環菌在我國東北通稱榛蘑,產量大,它不是一種很好的野生食用蘑菇,而且在人工栽培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中,利用其共生關係,提高了天麻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國內有進一步研究,以蜜環菌發酵液及菌絲體,治療風濕腰膝痛,四肢痙攣,眩暈頭痛,小兒驚癎等症。
|
關於「蜜環菌」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