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七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蜈蚣七
Wú Gōnɡ Qī
別名 牌樓七、黑驢蛋、大口袋花、大花囊蘭、雞嗦子花、鳳凰抱蛋、獨龍搶寶
功效作用 利尿消腫活血祛瘀祛風鎮痛。用於全身浮腫下肢水腫小便不利白帶風濕腰腿痛跌打損傷
英文名 Rhizome of Bigflower Ladyslipper
始載於 陝西中草藥志
毒性 小毒
歸經 脾經肝經腎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蜈蚣七  

簡介

【別名】牌樓七、黑驢蛋、大口袋花、大花囊蘭

【來源】蘭科杓蘭屬植物大花杓蘭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artz,以根、根狀莖和花入藥。秋季採挖,洗淨晒乾。

性味歸經】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利尿消腫活血祛瘀祛風鎮痛。用於全身浮腫,下肢水腫小便不利白帶風濕腰腿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2~3錢,水煎或泡酒服。

【備註】(1)本品研末壓片,每次合生藥2克,每天3~4次,口服,治療急性菌痢,取得一定療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蜈蚣七

此藥為秋海棠科植物掌裂葉秋海棠(Begonia pedatifida)的根莖。因其根莖形似娛蟻.故得此名。

掌裂葉秋海棠為多年生草本。高40厘米c根莖粗壯,橫走,節明顯,紅色,具多數鬚根。葉基生,常2枚,近圓形,掌狀5深裂,基部心形。二歧聚傘花序頂生,單性同株,花5-6朵,淡紅色,花被片大小不等。翅果具3翅,大小不等。6-7月開花,8~9月結果。分布於九沖、紅花等地。生長於海拔6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或較陰濕處。

該藥具有活血止血、消腫止痛功效。用於吐血咯血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外傷出血等。

註:百合科萬壽竹(Disporum cantoniense)的根及很莖亦稱「蜈蚣七」。

萬壽竹根莖橫走,質硬,呈結節狀。莖高50—150厘米。葉具短柄,披針形,卵狀或橢圓狀披針形,主脈3~7條。傘形花序生於葉腋,而與上部葉對生,每花序有花3-10朵;花紫色,鐘形,花被6片. 漿果。分布於松柏、大岩屋、新華、老君山、木魚、關門山、大九湖等地。生長十海拔l000~2000米的山坡或溝邊。

該藥具有清熱解毒舒筋活血功效。用於風濕關節痛,蛇蟲咬傷等。  

動植物形態

1.毛杓蘭,陸生植物,高20-35cm。莖直立,密被長柔毛,上部尤密。葉3-4枚,互生,菱狀橢圓形或近寬橢圓形,長達16cm,寬4-6.5cm,先央急尖或短漸尖,邊緣具細緣毛。花單生,褐色而具紫色條紋;中萼片近卵形,長4-5.5cm,寬2.5-3cm,漸尖,背面主脈上被短柔毛,邊緣具細緣毛,合萼片橢圓形,稍短,寬只為其2/3,先端2齒,亦具類似的短柔毛及細緣毛;花瓣披針形,長5-6cm,寬1-1.5cm,內面基部具長柔毛;唇瓣口徑與花瓣長度相等,具明顯紫斑點,口部前面內彎,邊緣甚寬,內折側裂片呈三角狀,囊底具長柔毛;退化雄蕊箭形或近卵形,長1-1.5cm,基部具柄 及耳;子房被毛。花期5-6月。

2.大葉杓蘭,陸生植物,高35-40cm。莖無毛或在上部及近關節處具短柔毛,具3-4葉。葉互生;葉片寬橢圓形,長15-20cm,寬6-12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花苞片葉狀,卵狀披針形。花單生,黃色,稍具紫色條紋,較大,直徑可達15cm;中萼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5-5.5cm,寬2.8-3.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但稍狹,先端具2齒;花瓣條狀披針形,長5.5-8cm,寬8-15mm,內側面紫色且具短柔毛;唇瓣球形,甚大,直徑可達5cm,幾與中萼片等長,囊往往向上舉,口部與莖並行,直徑約2cm,邊緣具齒,口部周圍及底部具紫色斑點,囊底部被毛,內折側裂片三角形;退化雄蕊橢圓形,長約17mm,基部有耳具短柄;子房條形,被棕色毛。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關於「蜈蚣七」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