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蠶豆葉
Cán Dòu Yè
別名  
功效作用 止血解毒。主咯血吐血外傷出血臁瘡
英文名 leaf of Broadbean
始載於 現代實用中藥
毒性  
歸經 心經肺經脾經
藥性
藥味

【草藥名】: 蠶豆葉

【內容介紹】:

蠶豆葉 (《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蠶豆的葉,植物形態詳蠶豆條。

化學成分】葉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7-鼠李糖甙、D-甘油酸、5-甲醯四氫葉酸葉綠醌、游離胺基酸,其中以天門冬氨酸較多,並含豐富的多巴

【藥理作用】甘油酸有利尿作用。  

植物形態

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羽狀複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鬚;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尖,基部楔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或單生,總花梗極短;萼鍾狀,膜質,長約1.3cm,5裂,裂片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紅紫色斑紋,旗瓣倒卵形,先端鈍,向基部漸狹,翼瓣橢圓形,先端圓,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有爪,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有爪;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無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莢果長圓形,肥厚,長5-10cm,寬約2cm。種子2-4顆,橢圓形,略扁平。花期3-4月,果期6-8月。  

藥性及功能

性味】《綱目》:苦微甘,溫。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 羽狀複葉,有小葉2-6片;葉軸頂端有狹線形卷鬚;葉柄基部兩則有大而明顯的半箭頭狀托葉。小葉多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橢圓形或廣橢圓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鈍,具細尖,基部楔形。質脆易碎。氣微,味淡。

【功用主治】治肺結核咯血消化道出血外傷出血臁瘡

①汪穎《食物本草》:酒醉不醒,蠶豆苗油鹽炒熟,煮湯灌之。

②《現代實用中藥》:為止血劑,治一切出血。

③《四川中藥志》:治風丹。

【用法與用量】內服:搗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選方】治臁瘡臭爛,多年不愈:蠶豆葉一把,捶爛敷患處。

(《貴陽市秘方驗方》)

【臨床應用】用於止血取鮮蠶豆葉搗爛擠汁,每服20毫升,每日2次。

煎服效果略差。

治療肺結核咯血20餘例,能迅速止血;對消化道出血也有效。

此外,蠶豆葉粉與檵木粉混合外用,也有止血消炎效果,可應用於外傷小出血。

關於「蠶豆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