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石蓮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苦石蓮 | 中藥圖典 |
苦石蓮 Kǔ Shí Lián |
|
---|---|
別名 | 石蓮子、老鴉枕頭、土石蓮子、青蛇子、貓兒核、廣石蓮子、石花生、鹽棒頭果 |
功效作用 | 散瘀,止痛,清熱,去濕。治噦逆,痢疾,淋濁,尿血,跌打損傷。 |
英文名 | Seed of Whiteflower Cacalia |
始載於 | 《增訂偽藥條辨》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心經、脾經、腎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苦石蓮的功效介紹】: 苦石蓮 (《增訂偽藥條辨》)
【異名】石蓮子(《生草藥性備要》),老鴉枕頭(《藥材資料彙編》),土石蓮子、青蛇子(《南寧市藥物志》),貓兒核(《廣西中藥志》),廣石蓮子(《四川中藥志》)。
【漢語拼音】ku shi lian
【英文名】Seed of Whiteflower Cacali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esalpinia minax Hance
【來源】為豆科植物南蛇芳的種子。
【植物形態】南蛇竻(《生草藥性備要》),又名:蓮子竻、蚺蛇竻(《嶺南採藥錄》),喙莢雲實、石蓮勒、南蛇茸、燙耙苗、雀不站、南蛇勒、石蓮藤、飛天龍、青蛇勒。
有刺藤本,全株被短柔毛。
2回雙數羽狀複葉,羽片5~8對,托葉錐狀;小葉12~24枚,近無柄,矩形或倒卵形,長約1.6~3.5厘米,闊0.8~1.2厘米,先端急尖成細尖,基部圓形,全緣。
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有刺,被柔毛;苞片大,橢圓形、倒披針形,兩面有絨毛;花萼管闊倒卵形,長7毫米,裂片5,矩形,最下1個萼片稍長;花瓣5,紅紫色,倒卵形,長約18毫米,闊12毫米,上面1枚花瓣較短;雄蕊10,不等長,花絲分離,下部密被柔毛,花藥丁字著生;子房密生細刺,花柱比雄蕊稍長,無毛。
莢果橢圓狀矩形,長約8~14厘米,寬約4.5~5厘米;密被棕色針狀刺,先端圓形而有尖喙,內有種子7粒。
花期3~4月。
果期5~9月。
生於山溝中空曠的溪旁、路邊或灌木叢中。
分布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南蛇竻根)、苗(南蛇竻苗)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8~9月間采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晒乾。
【藥材】乾燥種子橢圓形或長圓形,兩端鈍圓,長約1.2~2.2厘米,直徑約0.7~1.2厘米,外面黑褐色或暗棕色,光滑,有的具細密的環狀橫紋或橫裂紋,基部有珠柄殘基,旁有小圓形的合點。
質堅硬,不易破開。
種皮厚約1毫米,內表面灰黃色,平滑而光澤;除去種皮,可見2片棕色肥厚的子葉,富油質,子葉中間有淺棕色的胚芽及胚根。
氣微,味極苦。
以黑褐色、顆粒飽滿者為佳。
主產雲南、廣西。
此外,廣東、四川、江西、福建等地亦產。
【性味】苦,寒。
①《增訂偽藥條辨》:味極苦澀。
②《南寧市藥物志》:苦,寒,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心、脾、腎三經。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傷,止痛,捶爛敷之。
②《廣西野生資源植物》:治癍痧症。
③《南寧市藥物志》:治瘡瘍,尿血。
④《廣西中藥志》:治噤口痢,夢遺,淋濁等證。
民間用治流行性感冒。
治噦逆不止。
⑥《廣東中藥》:治夾色傷寒;煎水洗頭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①《廣西中藥志》:虛寒無火者忌用。
②《四川中藥志》:大便燥結者忌用。
|
關於「苦石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