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茉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臭茉莉
Chòu Mò Lì
別名 臭屎茉莉、山茉莉、大髻婆、過牆風、臭朱桐、臭牡丹[廣西]、臭矢茉莉、蜻蜓葉、老虎草、小將軍、冬地梅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治風濕骨痛腳氣水腫痔瘡脫肛痒疹疥瘡慢性骨髓炎
英文名 Root of Fragrant Glorybower, Simple Glorybower Root
始載於 生草藥性備要
毒性  
歸經 心經脾經腎經
藥性
藥味

臭屎茉莉、山茉莉、大髻婆、過牆風、臭朱桐、臭牡丹[廣西]  

目錄

性態

落葉灌木。葉片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揉之有臭味,長10-22厘米,寬8-21厘米,頂端尖至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邊緣有粗或細齒,兩面多少有糙毛;葉柄長4-13厘米。聚傘花序頂生,下有不脫落苞片;苞片披針形,有大型腺點;花有芳香;花萼紫紅色,長0.8-1.6厘米;花冠粉紅色或近白色,長2.5-4厘米,花冠筒長2-3.6厘米;花絲稍短於花柱。果近球形,直徑6-8毫米。  

來源

馬鞭草科赬桐屬植物臭茉莉Clerodendron fragrans Vent.,以根、葉入藥。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晒乾或鮮用。葉多鮮用,隨時采。  

性味歸經

苦,平。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化痰止咳活血消腫。根:風濕性關節炎腳氣水腫白帶支氣管炎。葉:外用治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根2~5錢;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皂甙、鞣質。 根的石油醚及氯仿提取部分含蜂花烷(tri-acontane)、α-香樹脂素(α-amyrin)、赬桐甾醇(clerosterol)、(24S)-乙基膽甾-5,22,25-三烯-3β-醇[(24S)-ethylcholesta-5,22,25-triene-3β-ol]、β-谷甾醇及其β-D-葡萄糖甙。

相關選方①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癱瘓,腳氣水腫:臭茉莉干根一至二兩。煎水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風濕骨瘤,腳氣水腫,白帶,高血壓,支氣管炎:臭茉莉根。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③理腳氣,治腳痛:臭茉莉根炖雞食。服二、三次。(《嶺南採藥錄》) ④治痔瘡脫肛:臭茉莉干根適量。煎水坐浴。(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皮膚瘙癢,疥瘡疤疹:臭茉莉鮮葉適量。煎水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⑥治慢性骨髓炎:冬地梅根一兩,艾頭五錢。煎湯炖瘦肉服,每日劑。另用大薊根二份,生薑一份,搗爛外敷局部,早晚各一次。症状緩解後用小號紫珠根一兩,金銀花頭五錢。 煎湯炖瘦肉服,連服二至三劑以鞏固療效。(福建《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冬艾湯)

原生形態臭茉莉,又名:臭矢茉莉(《嶺南採藥錄》),蜻蜓葉、老虎草、小將軍、大髻婆、過牆風、冬地梅。亞灌木,高1~2米,稍被毛。莖直立。葉對生,闊卵形,長11~15厘米或更長,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有粗齒,被毛或近禿淨,揉之有臭味;具長柄。聚傘花序,具短柄,頂生;花密生如繡球花,直徑6~10厘米,芳香。單瓣或重瓣;萼長約1厘米,下部略柔弱,上部擴大,裂片5~6,紅紫色,狹而長尖;花冠白色或淡粉紅色,在單瓣花中,管長2.5~3厘米,狹而柔弱,裂片亦狹,但在重瓣花中,管長1~1.5厘米;雄蕊4,長,伸出;雌蕊1,花柱突出,柱頭2裂,子房上位,4室。肉質核果,有4槽紋,分裂為4小堅果,黑帶藍色。花期晚春至初冬。野生或栽培於庭園。分布安徽、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台灣等地。

關於「臭茉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